上来先问你病症的中医是不是大多是庸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2 10:2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1:02
许多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证的某某专家也可以是骗子
我举几个多年共事的中医同行作为例子,他们也是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的是中医学专业,考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有几个同学是毕业了以后先跟着医院的西医思维走临床走了几年,然后转去行政了,有的是实习以后直接去搞中药经商了。有的出国深造,有的继续考研究生、考博士,走学术钻研的路。
我就说说那些最后走入临床的例子。
有几个同学是这样的。他发现儿科比较火,于是对外宣称自己是儿科专家,但是他可能没有认真学过儿科,也没有认真用过儿科的方子,以前只是做经商或以前只是做管理。仅有的儿科基础就是大学课本关于儿科学理论层面的部分。
于是他那几年就开始做儿科,一开始,由于需求很大,许多家长会来挂号,但是慢慢地,由于临床疗效不行,做了几年,病人越看越少。最后不得不寻找其他赚钱路子。
后来他突然发现,癌症病人收入高。病人也比较听我的话。于是,就开始写介绍,说我专攻癌症。
注意,其实这样的中医医生在市面上非常多见的,并不在少数。原因可能是利欲熏心,可能是自身本来就不热爱中医,更可怕的是,有的中医学专业毕业的执业中医师自己都不相信中医,只是希望能拿个合法“行骗”的招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这几年也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求学或积累经验,然后我最近看到这个朋友,他现在已经是妇科专家了。
这种情况让人非常痛心,不仅是对于医生自己的痛心,更是对那些相信中医,信赖中医的患者痛心。这种中医医生在市面上的比重是很大很大的,尤其在三甲医院更是如此。因为有的三甲医院有中医细分化(分科)模式,而且三甲医院有医保,疗效不好也没关系,照样有人来,因为三甲医院病人实在太多了。这种机制很容易养庸医,因为没有竞争压力嘛。一般地,民营中医门诊,好中医相对多一些,虽然挂号费贵许多,但是他会花很多时间跟你聊天,观察你的神色形态(望诊)。一般,能存活下来的民营中医门诊,都必须有临床疗效。这是市场淘汰机制在运作,在民营中医门诊,庸医是活不下去的。但是在三甲医院里,发几个论文,混个职称,年限到了运气好或者塞点钱,搞点名气,说不定可以混个国医大师当当。三甲医院这种*就是养中医庸医的温床。
如果你要看中医,建议找疗效好的三甲医院的中医,否则就尽量多花点钱找优秀的民营门诊的中医。如果你要看西医的话,就只管找三甲医院就可以了。因为西医讲究标准化、熟练度,每个西医相当于人工智能,需要整体思维、思辨的东西并不多,几乎所有东西都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在运作的。但是中医非常考验人的整体思维能力,视野开阔度,观察能力等等。
给中医同行的话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问题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变成浮夸的状态。
不要说,我学了《伤寒论》、《温病条辨》,我是跟谁谁谁学的中医,这些大话都没有用。有用的就是,你能清楚的给患者识病,看好知道为什么好的,看不好也知道是什么原因不好。病情的走势出乎你的预料的,不清楚不懂的就如实的承认,不要不懂装懂,狂飙中医黑话。
给患者的话
作为患者,要想辨别对方是庸医还是良医其实并不容易。市面上绝大多数中医师都不尽如人意。否则,中医的风评也不至于如此差。
辨别好中医需要抓住的几个核心点:
1.看对方有没有如实的观察你的神色形态(望诊)。
2.看对方问诊时,询问的核心是围绕人体正气的部分,还是围绕你的症状的部分。(本气辩证or邪气辩证)
3.看医生自身的修养与神采。好的医生一定是偏性不大的,一般是相对温和的。神采不会太差,只有自身内在训练充沛的人,才能做到神采尚佳,身心意松柔静。这很重要。
其他注意事项:
1.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年轻中医就没有经验,一定看不好自己的病。
2.不要被医生的头衔、巨额挂号费唬住,挂号费高、具有专家头衔未必就疗效好。关键是我说的前面三个核心诊断点。当然,一个好的中医一定是口碑好、门诊需求量巨大的,如果在没有见到医生前,想要判断一个中医的好坏,只能打听门诊量和曾经接诊过的病人。
3.头衔只是标签,永远认准对方的辩证思路和他自身的能力素质。头衔、哪个大学毕业的、师承了谁谁谁固然重要,尤其是当你知道对方是你信赖的中医的师承学生(如倪海厦老师、李可老师等)。但是仍然要持保留态度。就算医生很自信,描述自己开的方多么的天花乱坠(这种医生很可能具有虚浮的气机,这种过于浮夸的医生大家要小心),大家要小心一些中医师为了迷惑患者,以及对于症状产生原因的强行解读或行业黑话敷衍患者。最终要以你自己病情的好转与舒适度来作为依据。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治愈率才是王道。治的好病才是王道。
4.老的中医不一定就是优秀的中医,这是绝对不一定的。就连现在号称是国医大师的都有很多临床疗愈率很低的。我的老师跟我说,他认识的一个同行(女生)是中医世家,她的父亲(时龄70多岁的老中医)曾经为毛*和周总理开方看病。外人把她爸爸看作是神医,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其实并不神,因为领导人的病吃了我的药好了,他不知道怎么好的,没有好,为什么没好他也不清楚。他不敢跟外人说,只能跟自己的闺女说。恰巧她告诉了我老师,我老师又告诉了我。
如果能做到以上7点,基本上不会被专业的中医医生骗,或者说,作为患者,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医生或优秀的医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1:03
中医的四诊是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也就是说,望、闻、问、切(把脉)这四种诊断方式,只通过看就能确定病情的是最高境界,通过闻(听、嗅)为其次,通过问就能确诊的再次,最低水平就是通过把脉才能判断病情了,而且中医还特别讲究四诊和参,也就是说同时运用四种诊断方法,把每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相互对照,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结论。随着中医几年前的承传,望和闻的功夫失传严重,而由于普通人对中医的神秘感,觉得一把脉就知道病情很神奇,而问了才知道就是水平低,这是不客观的,而且出于对诊断准确性的考虑,也是要综合诊脉和问诊做综合分析。很多人第一次看某个中医,出于考验对方水平的想法,故意不说病情,只伸个手给医生看医生说的准不准,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自己也不够负责。当然,也不排除现在很多中医水平不够,滥竽充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1:03
首先解释一味药即元胡、延胡索。正规的写法应该是玄胡索。就好象元参一样经常写作。元明粉写作一样。无可争议。
其次要说的是,这个处方也叫是庸医所为。因财迷心窍,丧失医德所致。
既是庸医所为,那么处方就不讲章法了,下边我给众位分析:
解表药:辛温、辛凉同用说明医者辨证不明。
羌活、桂枝、属于发散风寒类。《中药学》
蝉衣、葛根、牛蒡子属于发散风热类《中药学》
清热解毒药:
白花蛇草、金银花、射干、牛蒡子。
止咳化痰药:
温化寒痰药: 白前、干姜。
清化热谈药:前胡、浙贝母、石韦。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
利水渗湿药:
车前子、扁蓄、瞿麦、六一散、石韦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
玄胡索: 活血,散瘀,理气,止痛。
川芎 :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从以上诸药 的分析可以看出。医者的目的是要治疗咳嗽一证。但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原因不明?
是风寒引起还是风热引起不清楚,所以就都上来了。
是寒痰还是热痰 ?也不清楚,索性也一起来吧。
也有可能是痰湿?所以化湿的药也同时来了。
思前想后,总想考虑得周全:
为了控制肺部感染消炎的也一起上吧。所以又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的药。
肺热总要有外达之路呀?用些利尿的药吧。
苦寒药物用多了会伤阴吧?加点玄参。
怕药太凉了?再加上点干姜。
伤了血分怎么办?再来点川芎。
自己给病人开了这么多的药,万一吃坏了肚子,引起疼痛怎么办呀?还是加上点玄胡吧。这样保险点。
说句北京话,这个药方开的也太有点玄乎(玄胡)了。就差壮阳和补气的了。否则就叫“全活汤”了。老北京常说是“蒙古大夫”开的药。让我说还是外“外蒙”的!!!
分析之后,众位看看这个药还能吃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1:04
十根手指各有长短,各人技术水平总归有差异的,这不好勉强的。号脉只是诊断收集信息的一种方式,还要结合其他望、问诊等方式最后统一在一起才好作判断的。以号脉为主就断定的那应该都是高人了。高人当然不会很多的了。就诊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彼此应该紧密交换信息,弄清了情况才好走下一步呀。其实就医时特别是换一位时,不必多说什么的如是个什么问题,他问你什么就实情告知(不要遗漏更不可歪曲偏差 实事求是~~),接下来的就让他自己判断好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1:04
晕,你以为中医是神仙啊,你这样就别去看病了,去算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