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1 06:1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59
却说孟获在帐中专望回音,忽报有二人回了;唤入问之,具说:“诸葛亮受了礼物大喜,将随行之人,皆唤入帐中,杀牛宰羊,设宴相待。二大王令某密报大王:今夜二更,里应外合,以成大事。”孟获听知甚喜,即点起三万蛮兵……各渡泸水而来。孟获带领心腹蛮将百余人,径投孔明大寨,于路并无一军阻当。前至寨门,获率众将骤马而入,乃是空寨,并不见一人。获撞入中军,只见帐中灯烛荧煌,孟优并番兵尽皆醉倒。原来孟优被孔明教马谡、吕凯二人管待,令乐人搬做杂剧,殷勤劝酒,酒内下药,尽皆昏倒,浑如醉死之人。孟获入帐问之,内有醒者,但指口而已。
获知中计,急救了孟优等一干人;却待奔回中队,前面喊声大震,火光骤起,蛮兵各自逃窜。一彪军杀到,乃是蜀将王平。获大惊,急奔左队时,火光冲天,一彪军杀到,为首蜀将乃是魏延。获慌忙望右队而来,只见火光又起,又一彪军杀到,为首蜀将乃是赵云。三路军夹攻将来,四下无路。孟获弃了军士,匹马望泸水面逃。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第二次生擒孟获后,孟获很不服气,诸葛亮便将其释放。孟获又派孟优前往诸葛亮军营,谎称前去送礼,实则在诸葛亮军中刺探军情。不过,孟获的计策被诸葛亮一眼看穿。诸葛亮随即摆出了“空营计”,孟获不明*,率部冲入大营,最终第三次被诸葛亮生擒。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里应外合”, 意为外面的人动手,潜伏在内的人接应。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戏剧家杨梓所著杂剧《忠义士豫让吞炭》中的“反被韩,魏同谋,里应外合,决水淹我军,甲士溃乱,死者山积。”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在史料中的确有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不过,这段史料自出现之后就收到不少人的质疑,认为诸葛亮不可能如此儿戏,白白牺牲蜀汉将士的性命而与孟获“七擒七纵”。因此,这个记载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当然,诸葛亮亲自率部南征的确是历史的真实,这一点在《三国志》的部分传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以诸葛亮本人所作的《出师表》为例,里面就有“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语。
说到诸葛亮南征,有不少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南中地区情况复杂,诸葛亮在此之前又从未带过兵,为何他不派魏延、赵云这样的沙场宿将领兵出战,而非要自己亲自挂帅出征呢?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首先这是诸葛亮的行事作风所决定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凡事喜欢亲力亲为,像南征这样的大事,诸葛亮必定不会假手于人,非要自己亲自来干才会放心。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诸葛亮此举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按照刘备集团的发展来看,在刘备时期,诸葛亮从事的都是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既没有如何管理军队的经验,也没有实战经验。而这次的南征之举,恰恰可以解决这两大问题。通过实战,诸葛亮可以亲自掌握军中的动态,了解将领们的能力、特长和不足;通过实战,诸葛亮也可以为日后的北伐积累经验;通过实战,诸葛亮还可以牢牢地控制军权。如此一举三得的事情,诸葛亮又岂能错过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59
无实战经验的诸葛亮为啥不让赵云挂帅却要亲自率兵出征原因,因为这个时候的赵云已经年老体衰,体力不支,所以没有让他亲自出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00
诸葛亮有实战经验。诸葛亮在北伐前亲自平定南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很快就平定南中之乱。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00
因为赵云那时候已经老了,70多岁了,不适合在亲自率兵出征了;而且诸葛亮虽然没有实战,但是他是善于排兵布阵的。一个非常精明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