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有何扰民之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1 05: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4:15
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登上王位到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除杀,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但由于对于粮食生产和水利重视,其农业经济在短期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庶局面,“漕运”开始发达(漕运是封建*通过水路对京城和其它要地供给官军所需粮食的运输)和土地*调整是一个标志。隋初一些豪强地主为了逃避国税就将一批佃农收罗在自己的土地干活却不报户口,这种情况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减少,而土地兼并越演越烈。这种情况下,隋文帝下令开展了“输籍法”运动:在查证人口后按劳力定额纳税,农民此时税赋标准远低于依附于豪强地主时的租额,这样就*了地主的势力,大大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力。隋文帝还实行了“均田制”和与之相应的“租、庸、调”税赋新令,轻徭薄赋,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储备,同时土地*和税赋也为唐代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隋朝由于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国粮食储备大量增加,隋文帝末年,“天下积储足供五、六十年之用。”(吴兢《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通典·食货典》里也指出:“隋代资储遍天下。”经济的繁荣也使隋代人口增加,隋朝初的公元585年(隋文帝开皇五年)人口是4386万人;到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就达到了5140万人口(赵开化主编《中华万年历》)。
“库藏皆满”的隋廷怎么就“短命”了呢?昏君隋炀帝朝政*是一个重要原因。“色”名昭著的隋炀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他曾下诏广征天下美女,选3000童贞女子入宫供他“消遣”,就这他还觉着“家花不如野花香”,常打个野食。
在陕北的民间口碑材料和地方志里,有许多许多关于隋炀帝北巡途径此地滋扰地方的种种野闻趣事。据说杨广巡驾北方时,一路沿古代“高速路”秦直道北上,车载大型“行宫”为活动木板组装,开合变幻,动静有法,他即使“巡查”路途中也可以在里面和宫女恣意玩乐。杨广路过陕北的雕阴县城(今延安市富县、甘泉中间一带)时偶遇一村姑,村姑被眼前威武气派景致傻了眼,竟不懂回避——这可是惊圣驾、懂大乱子的事。但不曾料到这个风流天子玩腻了三宫六院,那曾见到世间有这么天真淳朴的女子,竟然动心。炀帝轻下一道圣旨,就将此村姑纳为嫔妃,赐名“薄姬”。于是乎,薄姬的父母也跟着平步青云、门第光耀,受赐领赏、赦修府宅;连这个村子都跟着沾了光彩,后来改称“府村”(因有皇妃府第而得名,现在甘泉县府村据说该留有薄姬的墓碑)。又据说,薄姬被纳妃后并未入住皇宫,而是一直在家乡居住,这就留下了重重谜团:果真如此吗?是风流炀帝“考察结束”后就将此村姑忘到九霄云外呢,还是薄姬自己执意不进皇宫大内?笔者没有考证不敢妄下结论。果真如此的话笔者反倒觉得,徒有炀帝这个虚名“丈夫”对薄姬有一点是幸运的:与亲人邻居为伴、与山清水秀的劳山森林为伍,就此了却一生(早逝的青春不提),总比幽禁深宫勾心斗角争宠强上百倍千倍吧?
如果上面仅是说风流天子玩“*”摧残良家妇女的小故事而已,那么“甘泉”来历的故事则证明了隋炀帝劳民伤财的事。今日甘泉县劳山林区时有野羊、野猪等动物出没,据2009年4月8日的《延安日报》载,今年春暖花开时甘泉东沟乡发现有苍鹭(又名灰鹭,俗名灰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十余只在此繁衍后代,由此可想当年“生态环境”下的野物之多。炀帝巡视时总忘不了狩猎的爱好,甘泉野兽之多就更激发了他猎物的兴趣。话说狩猎这日,人困马乏的炀帝和陪猎随从来到太皇山前(今县城美水酒厂一带),但见山上林木苍翠,风景秀丽,山下石崖有一股清泉流出;他们饮水解渴,没料到饮此泉如饮甘露,沁人心脾。他们争相品尝,啧啧称赞:“举世佳品呀!”“甘泉呀”、“美水呀”。然而此泉对当地百姓来说却因福得祸,因为炀帝赐名此泉为“甘泉”后,随即命当地官府定时将此泉水供奉京师。宫廷为确认其水真实性,要求水桶里要放置泉边带刺榆树(此树也是举世无双)的枝叶为“标签”。从此这股“甘泉”为皇城送去了甘霖,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人挑马驮从雕阴到长安的千里迢迢的送水途中,百姓中暑、冻馁、劳累致死者何止百千?我在讲粮食经济史时说过,不管社会如何*,朝中总有一些为百姓利益着想的良臣。传说一新任知县为解百姓之苦,甘冒欺君之罪带人偷堵泉眼,但泉水汩汩而出,难以奏效。知县大人一急之下竟将随身携带的一方玉印楔入泉眼,泉水终于断流。知县立马上奏炀帝,谎称“甘泉”已枯、无以再贡。现代人重开此泉时还真的挖出了一枚印文为“益寿丞”的玉印。
关于隋炀帝在雕阴的扰民事件在杜甫的诗里也可得到印证。安史之乱时,杜甫虽年方四十有五,但由于肺病和疟疾把他折磨得鬓发苍白,身体瘦得象柴棒。杜甫携家北上,经彭衙(今白水县北部)、华原(今耀县安里乡)、宜君、中部(今黄陵)、三川县(今富县吉子现乡三川驿),来到了鄜州羌村(今富县岔口乡大申号村)——这个“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的偏僻小山村,成了诗人及全家的栖身之地。公元756年7月(唐天皇十五年),太子李亨即位于宁夏灵武,改年号“至德”(即唐肃宗)。杜甫在羌村听到肃宗即位于灵武的消息后,便不愿安然居林泉之幽,决定北赴灵武,投奔肃宗。8月份,杜甫告别家小,沿洛河北上。到了甘泉县(唐朝时时雕阴县已改此名),诗人听到前朝隋炀帝时要贡泉侵扰百姓的传说后,感慨万千!随即在近旁的石头上写道:“驿骑雕阴六千里,忍教害马复劳人!”(嘉庆年间《延安府志》卷十八中记载清代诗人任叙典的《甘泉章·之四》在此句前加“玉泉勺饮令人寿,清切西山向紫宸”,有史家认为是对杜甫诗的引用,待考)。随后杜甫沿洛河川逆流而上,经石门,过徐寨,到了牡丹川(今延安市的杜甫川)。
从杜甫(或任叙典)的诗句中,以及现代挖出的玉印上可以考证出,隋炀帝的这些扰民事件,应该不仅是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