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9 18: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20:21
等到单元试卷中也连续出现相关的练习时,难度增大,要学生由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这一下,难度增大,难倒了一大批孩子。按理讲,二年级的孩子只要明白相同的意思,可以由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明白简单的反问句的意思是什么即可,不必下太多功夫去研究两种句式怎样互换。可现在问题出来了,孩子们又想理解,或者说又觉得自己已经理解却又写不对,很是苦恼,我便琢磨怎样让孩子们理解明白。课上,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一、充分观察,讲清例句在孩子做题之前,试卷上往往会先出示一道例题,从例题入手解决学生疑问,往往会事半功倍。这次,我也没有放过。例题是这样的:1、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2、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我想让孩子们充分观察,找出上下两句相同和不同之处,明确了陈述句变成反问句时,人称不变,标点变,说法变,多了表示反问的标志性词语“怎么能”。二、相像练习,减小坡度在充分分析例句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原句“那么多条鱼,你是钓不完的。”因为和上面的例句很像,几乎不用费力,学生就会做了,答案也出奇的统一:“那么多条鱼,你怎么钓得完呢?”每个人都很开心。三、稍有变化,独立完成马上,稍具挑战性的第二道题目出示了:他的有点那么多,我是说不完的。尽管人称有了变化,但是学生们因为牢牢记住了“人称不变”的特点,很快也就明白了。四、增加难度,扩充练习在一系列练习的基础上,我慢慢将难度扩大。出示了“这是小明的书。”要求用上“难道”这个表示反问的词语。标志词变了,但反问句的语气学生已经了然于胸,所以,问题迎刃而解。我立刻口头开始进一步巩固练习,什么“这支粉笔是白色的。”“你的字体真漂亮,别人是学不来的。”等练习便很快在孩子们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学习结束,从孩子们的表情,从他们踊跃发言的状况,我得出结论:绝大多数孩子对这样的练习已掌握基本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让我们师生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