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小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0 13: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9:16
“沁河上也有瀑布?”这一景象对于西陶镇北阳村民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大多数武陟人而言,却犹如石破天惊,故瀑布视频流传开后,此地瞬间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河水潺潺,芳草萋萋,绿树悠悠,是沁河千百年来留给世人的一贯风貌。
沁河源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其自北而南,蜿蜒向前,最后于武陟南注入黄河,全长485公里。
沿村北堤东行数百米,遇一小路向北斜插于河道,缓下,向前数百步,即可见沁水像一条银色之带浮现于眼前。再走,渐闻阵阵水声,似轻雷、似疏雨,待完全下至河床,忽见十多米宽的水流有四分之三竟向一个大的弧形处倾泻,水声也更大,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
由此,一个小巧玲珑的瀑布便完全呈现于眼前,落差达5米。
瀑布虽小,但形态却够大气,有人看了照片说,像德天瀑布,也有人说有黄果树瀑布的感觉,而瀑布终是无语。
阳光下,溅起的水珠晶莹剔透,又汇成水流,滋润着两岸边的芦苇、青草。翠绿的芦苇向瀑布挥臂深情欢呼,待到十月秋风时,她自会一夜白头。
瀑布是吸引人的,在平原能够看到瀑布,无疑是一大奇迹。瀑布,地质学上称为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流动的河水突然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段方可构成瀑布。
而沁河北阳段地处绝对平原地带,怎会有落差来形成瀑布呢?
有人说,挖沙成坑,由此可造就落差。沁河河床均为泥沙,即使有沙坑,亦很快会冲平,难以形成长久“小瀑布”。
左右张望,几处与众不同的河底图案忽入眼帘。物体图案大小基本一致,多为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2米,高约0.2米,探手力抓,可将部分颗粒取至手中,似水泥浇砌而成,但又绝非水泥浇砌,将其砸开,为瓦蓝色。
沁河滩中,非泥则沙,怎么出现这般遗物、图案?
村民讲,这些遗物原也是泥沙的混合物,经火多番烧烤后,才为这般硬度和颜色。
如此,这河底的诸般图案,莫非为某一时期“窑”的遗址?
没错,村民道,这窑址是因为近两年河流改道,不断冲刷,才露出的,仅是瀑布往上,就有40来座!
这么多,应为哪个朝代?
东汉,村民说。
且说东汉,与武陟有着莫大的渊源。刘秀当年帝业未成之时,被王莽到处追杀,期间曾流落怀地(今武陟一代),亏得百姓忠厚善良,屡助刘秀化险为夷,武陟油茶即为传证之物。
刘秀曾言:“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其荣登大宝后,在怀城设行宫(今武陟土城),常在此布置军事、指挥战斗或打猎等。东汉年间,古怀城虽离都城洛阳数百里之遥,但因天子厚爱,故成为河内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在汉代历史上,怀县(今武陟县)犹如一颗璀璨斑烂的明珠。
北阳村距土城不足二十里,且附近有一码头。
彼时的沁河绝非今天这般贫瘠,河面宽约30米,水深适航。据载,黄河中的航船可以上溯到此地,沁河船只可直接驶入黄河,往来通行,商旅称便。古怀县的物什、铁器、药材等,均可通过此码头装船运往东汉各地,外地运来的货物也可在此中转运往各地。
于此,可推得此地段多窑址原因:沁河河床组成为胶泥、沙,将其调和成一定比例后,拉坯成型,架火烧制,即可得陶器、脊瓦、挡勾、滴水等物品。初始,可能为一人在滩内烧制,后有人不断前来加入。随着岁月流逝,窑逐渐增多。这些烧陶之人,既会有本乡之亲,亦可有他乡之客,众人咸聚于此,近可将成品贩至怀城,远可通过码头发往全国各地,赚得个中钱财。
遥想当年之夜,空旷辽远的河滩上,北阳段炉火星星点点,点亮了沁河一方夜空,是这般令人神往,也不由暗赞先人选址之精妙。
如此,也为北阳周边村名多含“陶”字,作下了最佳诠释。西陶镇今辖22个村,其中5个村名中含有“陶”,分别为西陶、南东陶、中东陶、北东陶、陶村。小董乡与北阳村隔河相望,还有1个大陶村。
想来,众村名是不少外乡人在此安家落户使然。
沿着古老河道上行,时时可见冲刷出的破瓦片烂罐片,真切验证了“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若随着时间流逝,哪一天,河道再改,冲刷出一艘千年沉船,船上尽是各类陶器,也并非没有可能。
再说瀑布形成的原因。这两年,河道改动,日久冲刷,方将这窑址露出,窑底经火千锤百炼,早已坚硬如砥。
流动的河水只有突然近于垂直地跌落,才会形成瀑布。
众所周知,前几年,有不少人在沁河河床上采沙,河床上的河沙被采后,有的形成深坑,最深可达7、8米。
当坚硬的河床遇到下切后的深坑,再加上河流的经过,这段“小瀑布”便当仁不让的出现了,而且还这般长久的保持了下去。
窑址无声,向我们讲述了悠悠历史。
瀑布轻悬,定然激励吾辈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