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没有妻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0 11: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2:36
秦始皇只是没有皇后,并非没有妻子。至于为什么没有皇后,以是历史之谜。
史学家李开元认为:从史书上被删掉了。
李开元:秦始皇的后宫之迷与亡国之因
秦始皇的一生,迷雾重重。重重迷雾当中,隐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后宫是谁?特别是他诸多后宫中的正妻,也就是秦王时代的王后,作了始皇帝以后的皇后究竟是谁,更是扑朔迷离,似有似无而难寻踪影。
我们知道,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长子扶苏,幼子胡亥,中间知道姓名的还有公子将闾和公子高。然而,这二十多位子女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近年以来,随着兵马俑的发现,始皇陵的发掘调查有了相当的进展,不过,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关秦始皇后宫的任何消息。去年,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发掘的消息。今年三月,我专程再访西安,由夏太后墓开始,追踪考察与秦始皇有关的女性的墓葬,所闻所见,种种触发之余,觉得似乎可以对秦始皇的后宫之谜,作一迂回曲折的破解了。
历史学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叫作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然而,证据是说了话的史料,史料才是重构史实的原始依据。对于没有直接证据的史实疑案,我们不妨寻找可以作为间接证据的史料,然后根据间接的证据,作合理的推测,求得一种近似的解答。近似的解胜于无解,也可以成为再求新解的基础。本文沿用这种方式,从秦始皇身边的一位神秘人物-楚国公子昌平君的身世入手,*近谁是秦始皇的皇后这桩疑案的*。
一 秦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楚系母亲的背后关联?
秦始皇死后不到一年,陈胜吴广之乱爆发,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有一句响亮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千古传颂,被历代史家认为是新的平民社会取代远古以来的贵族社会的标志,现代的史观派史家更以这句话作为规范秦末之乱的性质为阶级斗争的有力依据。然而,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件重要的史实,陈胜吴广大泽乡起兵时,另有一项重大的标志性行动:“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就是假称秦国公子扶苏,楚国大将项燕还在人世,宣称起义是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之下发动的。
这件事,《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大泽乡起兵时,陈涉号令众戍卒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这段记事非常清楚,陈胜吴广起兵时既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也顺从民望“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可以算是同时并举的另一句口号。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秦帝国皇位的第一继承人,被二世冤杀。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曾经率领楚军抗击秦始皇灭楚的大将。由于这两位人物大名的出现,我们现有的对于秦末历史的理解出现了两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一,以身分地位而论,不管是扶苏还是项燕,都是第一等的贵族,陈胜吴广以他们作为起兵的号召,可以说与平*识和农民*的性质正相反,与上述对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解释也完全不合。这个矛盾,牵扯到有关秦末之乱的性质和时代背景被根本误解的重大问题,笔者打算将来细说。这里,笔者只想作一结论性的提示:秦末之乱的性质是六国复兴,时代特点是后战国时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原始意义是哀王孙,同情六国旧贵族悲惨不幸的命运,其正确的解释,应当是被嬴秦一家所残酷摧毁了的各国各姓旧贵族,如今还有其种(后代)可以寻找得到乎?这种意义,才是在原文的语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原义。至于陈胜其人,固然曾经“与人慵耕”,做过雇农的工作,但雇农决非天生,他为什么沦落到如此地步,成为赤贫的“闾左”,怕也是须要追究的问题。对此,我另有专文论述,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由于扶苏和项燕的同时出现而引起的另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则是二人秦楚两国的出身与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复楚的目的之间的不协调。陈胜吴广起义的目的,是诛灭暴秦,复兴楚国。项燕是统领楚军抗秦的大将,当年就战死在大泽乡所在的蕲县地区,复楚的起义军以他的名义号召楚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是秦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反秦的起义军将他的名字与项燕并列以为号召,怎么也有使人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我在写作《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该书“陈胜吴广反了”的章节中我解释说,“以扶苏的名义起事,反*而不反秦政,不仅顺应举国民情,而且有利于秦*和秦军的瓦解。”尽管是一种道理,总是有些牵强而不尽人意。
最近,我拜读了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藤田胜久先生的新著《项羽与刘邦的时代-秦汉帝国兴亡史-》(讲谈社选书,2006年9月),有豁然开朗之感。藤田先生在该书第三章叙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对扶苏和项燕同时出现在起义军口号中的历史隐情作了一个大胆而合理的推测。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之所以在这里与项燕一道出现,或许是因为他的生母的关系。扶苏的母亲可能是出身于楚国的王女,因为母亲的关系,扶苏与楚国就有了血缘上的关联,扶苏冤死于二世之手,楚人同情扶苏,复兴楚国的起义军以扶苏的名义为号召,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藤田先生以为,扶苏与项燕的名字之所以同时并举,其间有一连接二者的关键人物,这就是昌平君。昌平君是楚国的公子,在确立秦王嬴政亲政的重大历史事件-嫪毐之乱中曾经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他可能就是护送扶苏的母亲到秦国的使者。藤田先生的意见,当然是没有直接证据的推测,不过,这种推测是基于战国以来秦楚两国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作出来的,有相当的合理性。据我所知,藤田先生的这个推测,曾经受到田余庆先生解明秦楚关系的著名论文《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的启发,有关昌平君的事迹,主要见于田先生的文章。
历史学是累积渐进的学科,历史之密的破解,常常是专家学者们前仆后继的结果,有两位先生的开启,我感到与秦始皇的后宫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笼罩在秦始皇身上重重迷雾的开拨,似乎已经条件成熟,于是不揣冒昧,由昌平君入手,尝试一一破解谜底。
二 末代楚王昌平君:连接秦楚两国王室的神秘人物?
昌平君,是长期活跃于战国末年秦国政权中枢的神秘人物,也是最后一代楚王。关于这位神秘人物的*,千百年来模糊不清。
昌平君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这一年,秦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嫪毐之乱。嫪毐是秦始皇的母亲帝太后的面首,与帝太后生有两位儿子,受宠爱权倾一时,被封为长信侯。我们知道,秦王政13岁即位,由于年纪幼小,政权由太后和大臣们代摄。这一年,秦王政年满22岁,到咸阳西边的雍城(今陕西宝鸡)祖庙举行了带剑着冠的*礼,将要亲自执掌政权。在帝太后庇护下擅权的嫪毐感到危机,在首都咸阳发动军事政变,拥立自己与帝太后的儿子为新的秦王。
远在雍城的秦王嬴政得到消息,当即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领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叛乱军溃败,嫪毐被生擒处死,他与帝太后所生的两位儿子以及参与叛乱的大臣们也都被处死,秦王嬴政安全渡过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正式开始亲*国。
吕不韦是拥立秦王嬴政的父亲孝文王的大功臣,秦王嬴政即位后,被尊为仲父,委以国事,在嫪毐之乱中,他受命平叛,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不过,吕不韦是商人出身,长于算计谋划,积极倡导文化发展,是第一流的*家和文化保护者,却不曾有过领军作战的经历,也无军功阀阅。在嫪毐之乱中真正领军作战,击败叛乱军的功臣,应当是昌平君和昌文君二人。昌平君和昌文君,能够与相国吕不韦一道被委以*嫪毐之乱的重任,亲自统领秦军攻入咸阳结束内战,可见他们与秦国王室和秦王嬴政的关系非同寻常,不但亲密忠诚,而且在秦国政权核心拥有相当的力量。
遗憾的是,出于某种原因,史书上没有留下昌平君和昌文君的姓名,我们只知道他们出身于楚国,被称为“楚公子”,至于这两位楚国公子为何会在秦王嬴政面临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时受命出来收拾局面,一举安定政局,史书中更是完全没有提及,留下难解的遗憾。嫪毐之乱以后,立有大功的昌平君和昌文君从秦国政坛的记载中完全销声匿迹。直到十二年后,在楚国即将被秦国灭亡之际,昌平君才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不过,这次不是拥立秦王的功臣,而是抗秦称王的反臣。《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有关记载如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秦王政二十三年,“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秦王政二十一年,已经被灭亡了的韩国旧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发生了反秦叛乱,连接于此,昌平君离开秦国首都咸阳,被迁徙到紧邻新郑的楚国旧都郢陈(今河南淮阳)。两年后,昌平君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统领楚*民抵抗秦军的进攻。又一年后,楚军被王翦军击破,楚王昌平君死,大将项燕自杀。
聊聊数语的简单记事,处处都是历史的缺环。尽管过于简略,我们依然大体可以看出,随着秦统一天下步伐的加速,长期居于秦国政权中枢的昌平君的命运,突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韩国新郑发生叛乱的时候,他被贬斥出京,迁徙到郢陈。在楚国即将灭亡的危急关头,楚国王族出身的昌平君出于某种原因,与楚将项燕联手反秦,成为最后一代楚王,为拯救楚国而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至于其中的详情隐秘,几乎是毫无消息,留下了千古的历史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