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狗不得进内”是真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1 21: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50
导语:近代中国受到多个西方国家的侵略,且很被轻视,传闻说许多外商酒店挂了“*不得进内”的牌子,这是真的吗?
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成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闭关锁国的口子被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合上,1860年以后,中国又增设许多通商口岸,也增加了一批租界。最多的时候,全国一共有26个租界,其中,上海占三个,分别是英租界、美租界和法租界。
但上海租界的面积,是全国其他23个租界面积总和的1.5倍。上海史专家熊月之说,上海租界设立最早,其他地方租界,都是把上海租界制度搬过去的。
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大隐书局主办的大夏读书会上,熊月之以租界的产生与演变为题,分享了他对上海租界的产生与演变过程的研究。
1898年刊印的《新绘上海城厢租界全图》
通商口岸订立之初,上海人买票排队参观外国人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首批五个开放口岸中,广州和福州是省会城市,厦门、宁波是府城,上海是县城。上海的等级最低,然而,最后却发展最突出。1852年,上海取代了广州的地位,变成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后来直线上升,其他城市有的有发展,但是不像上海通商发展得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熊月之认为,首要原因是清*及上海的*、百姓对设立通商口岸没有那么大的抵触。在订立通商口岸之初,通商五口名单都是英方提出来的。谈判时,中国代表耆英等对福州是否开埠问题,与英国代表还讨价还价了一番,对于上海则一口应允。在耆英等人看来,上海在此前已被英军占领过,虽已退出,但军事要口仍泊有夷船,如不应允,英国势必再来攻夺,与其任彼占据,孰若归我土地与之通商者。既然允其通商,则举凡设领事,立夷馆,住家眷,势不能遏其所请。
当时来华的洋人还不多,上海人不但不惧怕高鼻深目、长相迥异于自己的外国人,还好奇不已,组团去参观。手持通商条约兴冲冲来上海办领事馆的英国领事巴富尔一行,就被没见过洋人的上海老百姓当西洋镜买票参观了一番。
1843年11月8日,英国领事巴富尔来沪协商设置英租界。上海道台宫慕久借口城内拥挤不愿给他们提供城内的房屋做领事馆,巴富尔一怒之下表示要自寻房屋。宫慕久因此安排了一个广东姚姓商人接近巴富尔,把自己的房子出租给巴富尔,借此把英领馆放在监视之下。姚姓商人极富商业头脑,在监视的同时发展了副业参观洋人。他把这些外国人作为展品,售票参观。最初几天,有大批居民川流不息地走进这所房子来参观。而且都是非常之富于好奇心,对于洋人的吃、喝、剃须、洗手、阅书、睡觉都要仔仔细细地观察。
熊月之觉得这个情节太过离奇,如果是口耳相传都不敢引用,但他确实看到了关于卖票的史料,甚至还找到了一个佐证,英国生物学家福钧在日记里记载,自己1843年到上海考察,给他撑船的人每走到一个地方,就叫他下船走一圈给周围人看看,以此赚一笔外快。在上海开埠的时候,上海人对外来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好奇,第二个永远不忘记赚钱的机会。
熊月之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在通商五口都存在对外国人的围观现象,但各地都不一样。广州对外国人是持非常排斥的态度,1843年开埠以后,外国人在十三行租了一点地方卖货,而广州人一次又一次地扔石头打他们,一直反对了十几年。后来外国人在广州的租界设在沙面,是一个珠江上的小岛,只有一条路通到岸上,我到广州特地去看这个地方,欧洲建筑风景非常明显,也是很好的西方建筑。但是在近代史上,广州沙面租界没有多大影响。而在福州,英国人遭遇的是软抵抗。闽浙总督刘韵珂不但在租房位置等问题上给英国人制造各种不便,还想办法堵死英国贸易。
刘韵珂给道光皇帝上奏折,说这些外国人来主要是为了做生意,牟利,因此我们只要把生意挡住了,他们自然而然回去。英国人要求开福州为商埠,最重要的原因是武夷山红茶。刘韵珂就设法把所有茶叶通到福州的路口全部堵死,不许茶商经过。英国人从福州想买茶叶做生意,但没有人卖给他们。福州开埠以后,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没有多少生意。外国人不知道这些内幕情况,只是看到福州通商以后生意很不好。
另外两个通商口岸,厦门租界设在鼓浪屿,人气不旺,宁波距上海近,很多商业贸易最终流向上海。
最终,五口当中只有上海是最成功的。
法国国庆日,洋泾浜上的彩旗。洋泾浜是英法两租界的分界。
上海的租界曾是要付租金的
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大的格局看,如果拿上海跟福州、广东其他地方比,我觉得上海的办法最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的。熊月之认为,贸易是双方有利的,中国吃不了那么多茶叶,拿去交换其他东西,赚取外汇,对中国有好处。不能把贸易看成片面侵略。如果单是在这个地方租出一块地方,供外国人居住贸易,租界真的等于殖民地?
首先,所谓租界,把一块地方租给外国人居住、经商。租界不是割让,这地方的主权属于中国。第二,这个地方管理权也是中国的,这是明确的。第三,就是外国人居住,中国人不居住,华洋分处。第四有租金,租是收钱的,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收租金的。上海的租金,是每亩地每年一千五百文,交租时间是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十五日之前。熊月之认为,从这四点看,一开始的所谓租界,就是租给外国人专门居住、通商的一块地方,用今天的话就是贸易特区。
设立租界之后,1843到1845年,清*与外国人陆续交涉,1845年定下《上海土地章程》,其中对外国租地的面积、使用都有*,对于市政与治安管理,租界土地章程也有具体的办法,可以说是上海城市近代规划的开始。
英租界设置反映了中国和西方两种地理的观念。英国人认为外滩一带靠近黄浦江便利船只进取,便利运输。上海道台认为,外滩在城外比较远的'地方,原来是荒滩、沼泽地,庄稼长不好,还有一些坟冢,没有什么价值。因此双方对这个地方的选定都很满意。英租界日后成为上海租界贸易发展的重要地区。
相较而言,法国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很少,来的主要是传教士,因而要了紧靠县城的地方。美租界是1848年美国传教士文惠廉提出开辟的,道台口头同意了,但一直到1863年才划边界。
租界内的越南巡捕。
小刀会起义后,国中国开始形成
租界从从更接近于特别行政区的贸易区,演变为国中之国,小刀会起义的影响很大。上海租界先前是华洋分处。1845年到1853年八年间,上海租界人不多,没有很大的发展。
如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租界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小刀会起义后,小刀会把上海县城占下来。熊月之表示,战争之前,据统计,上海县城内外有35万人,战争一共打了17个月,到1855年2月份,清军把小刀会*下去,上海县城里还剩不到4万人。其中,很多人逃到外地乡下去了,但还有相当一批人跑到了租界里,租界人口大涨。
短时间急遽的人口增加给租界带来很大问题,而这时上海知县袁祖德被杀,道台吴健彰1853年9月份被抓起来,后来放出来,他的主要精力在帮助清朝*收税,用钱提供给清朝*,*太平军,对于上海地方治安管理分身乏力。
1854年7月,英租界租地人会议召开。英国领事、英国*反对破坏原来的章程,主张让华人出去。但英租界租地人会议是按照缴纳地租的金额确定选票,其实是富裕商人做主。难民到来后对经济带动很大,商人盖了很多房子出售出租给难民,获利颇丰,最早一批石库门就是这段时间盖成。因此所有商人投票赞成华人住在这里。于是,租界华洋分处变成华洋混处。
租界骤然增加到几万人、十几万人,管理人的*就要有,*就要有,武装要有,法庭要有,一切跟*有关系的东西都有了。于是,1854年7月份以后,《上海土地章程》变化了,上海租界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熊月之认为,租界性质的变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影响下的后果。1855年以后,租界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国中之国。体现上海租界殖民地色彩的最突出一点,是中国巡捕不能进入租界抓人。
租界内的公用电话亭。
*不得入内是真的吗
关于租界侮辱中国人,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租界中外滩公园门口挂着*不得入内的牌子。
从晚清到*,围绕*不得入内的问题,一直有争论。最早提供证据的是周作人,他说看到外滩公园有犬与华人不准入的牌子,后来有很多人都说看到过,但具体说法有所不同。
这个牌子是有的,但是写这八个字的牌子没有的。熊月之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结论是:第一,含有*不得入内这样意思的牌子是有的;第二,确切写有*不得入内这八个字的牌子,至今没有发现过。第三,我们所见到的,含有*不得入内这样意思的牌子,是含有多项条款的,共有七条,有时候是六条,包括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小孩没有人陪同不得入内等。*不得入内,是分散在不同条款里面的。
虽然没有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但华人在租界内地位确实不高。上海租界里97%以上是华人,华人在这里纳税,但是没有投票权利,没有*权利。华人在争取*权利上做了漫长的斗争。在法租界,领事最有发言权,法国领事觉得可以设华董,因而在电视剧《上海滩》中可以看到有华董的形象。但在英美租界合并而来的公共租界,设立华人董事需要表决通过,有投票权的大多数人不赞成,到很晚华人董事才开始设立。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后,日本人把上海的两个租界占领了,但是要做出跟中国友好的姿态,把租界交给汪伪*。而美国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参战,因为和中国处于同一阵营,英美也表示把租界交还中国。那时,租界并不在他们手里,所谓交还,也只是争取国际*。
因此,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租界在1943年在法律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租界真正回到中国人自己管理下,是1945年日本战败,租界存在的时间,在法律上是98年,从1845年到1943年,但实际年龄正好一百年,即从1845年到1945年,整整一个世纪。
上海自宋元开始就有经商的传统。在熊月之看来,租界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设立的,大的方面是全球化,中西交通,小的方面是每个地方处理不一样的东西。上海这个地方有跟外国人打交道的传统,有通商的传统,所以,外国商人来了以后,上海人觉得跟外国商人做生意和跟外地商人做生意是一回事。地位优势、广大的腹地、人文传统这三个东西决定了,上海是沟通外部世界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