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2 00: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23
小时候,父亲送给我一本《三字经》,那里面一组组言简意赅的短语,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道德,感受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和智慧。从此,书成了我的老师,成了我的挚友。读好书,像春风,像雨露,使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浅薄走向深厚,从无知走向睿智。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广,薄薄的故事书变成了一本厚厚的世界名著。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我知道了四大发明的辉煌灿烂、老子孔子的闻名遐迩、丝绸瓷器的光彩照人,知道了华夏大地上曾上演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知道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们民族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年轻的时候,就像迎着朝阳走路。看到《红岩》里江姐狱中绣的红旗,我知道了无数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独立浴血疆场,每一寸国土都烙上了深刻的血痕。伴着保尔的脚步,我知道了钢铁实在烈火和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在激烈的斗争中和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他才会坚硬,才会百折不挠。
书像沙漠中的泉水,为我解除干渴;书像人生路上的路标,帮我攀上成功的宝塔。我知道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边回荡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生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深知,我肩上担负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责任。打铁必先自身硬。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职责。多年来,我边工作边读书,并记下了近七万字的教学札记。孔子、叶圣陶、邱学华、魏书生、布鲁姆等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慢慢地武装了我的头脑,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被我带进了课堂。同时我还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懂得了孔子“己欲立而欲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人之道;懂得了孟子“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为学之道;体会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大抱负;更感受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敬业进取精神。读书,成为我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我教好学生的不竭的力量源泉!人生就像一本书,每过一天就翻过一页。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今天,在祖国和平的蓝天下,我们要用钢铁筋骨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我们要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朋友们,读书吧!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读书使我们插上腾飞的翅膀。书中有着广阔的天地,书中有着不朽的精神,让我们用*点燃希望之火,用汗水浇灌成功之花,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辉煌!
【篇二】
打我依稀记事是,便有了书的出现。
儿时,在灿烂的阳光中,爸爸的膝上摊着一本书,我躺在他的怀里,静静的听着。“从前有个老人,他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平时因争权夺利,而相互勾心斗角。一天,老人把十个儿子都叫到身旁,拿出十支筷子来,让儿子们每人折一支,十个儿子都轻而易举地将箭折断了。然后父亲又拿出十支筷子,并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让十个儿子折,可他们用尽力气,谁也折不断。”爸爸停顿片刻,“妍妍,你也要团结小朋友哦。”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我看完了小书架上的书时,我也上学了。那时的我,什么事都喜欢一个人做,总认为别人做不好。没有几个好朋友,尽管这样,做事,我还是对同学怨这怨那。一次,我去舅舅家做客。无意间看到了《芦苇的赞美》这本书。其中的一段吸引了我的眼球: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被大风一吹便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似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在任何环境中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掀起千重浪,喧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我思绪万千:在芦苇的身上,我读到了团结!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那成群的芦苇。我是不是做错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试着改变自己。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优秀中学生夏令营。在这新的集体中,我努力地与大家相处,翻救生墙就显示了团结巨大的力量。那五六米高的翻救生在我的心中却是高不可攀的,我们能上去吗?我是第4个上去的,我小心翼翼地踩在郑伟和黄捷锋的肩上,其他队员用力地把我往上推。上面的张柯大哥哥向我伸出了手,在他坚定的眼睛中,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顿时,我鼓起了信心,我一定能上去的!此时下面的队员们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可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仍在努力地推着我,我的心可不好受呀!近了近了,更近了!我的一只手已牢牢地抓住了张柯的手,霎时间,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太激动了!我真的能上去!我真的能上去!“一,二,三”在大家的大声叫喊我终于上去了,那眼泪争先恐后地跳了出来,不知是高兴,还是后怕,随后我拉着每一个上来的队友,只用了32分钟,我们17个人全上来了,当我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时,我又一次感到了团结的力量。
是的,团结就是力量!我经常在自家的小院看到,许多蚂蚁团结在一起,能拖动一根很大的骨头。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暴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匹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我刚停下笔,爸爸就唱起了《众人划桨撑大船》。我也跟着轻声哼到:“一支竹篙,难过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
【篇三】
从小到大,我喜欢看书。书,是我的朋友。
因为我家的书很多,我也有自己的书架,书架上的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丰富和退换。从连环画到故事书到大百科,应有尽有。读书给我带来知识,带来信息,但带给我最多的是快乐、是笑声。
要问我为什么喜欢看书,那得从我小时候说起,在我两岁的时候,父母每天都上班,没时间管我,就把我送到姥爷家,姥姥教我背谜语、唐诗,还老拿着书给我讲故事,那时,我老是一边听,一边想:这么好听的故事都是那个叫“书”的东西里写的吗?书那个东西一定很好看!渐渐地,我能看一些彩图了,我又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认很多字,好好看那些很好看的书!就这样,我喜欢上了看书!
三岁时,我上了幼儿园,幼儿园里有许许多多的书,我可喜欢看了,加上妈妈和老师教我,慢慢地,我由只会听故事变成能看懂一些复杂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我可以看拼音读物了!记得我看《第九个傻瓜》,这本拼音读物时,我吭吭唧唧读了半个多小时,才看了一个自然段,但是却看得美滋滋的,刚看完就找大人炫耀,直到上二年级,我学会了查字典,妈妈就不让我看拼音读物了。每当见到生字,我就去请教我的新朋友——字典,有时不认识的字,还经常问爸爸、妈妈。
现在,我长大了常常可以一天看一本一百多页的书,一本名著,我用两三天就能看完。看了《海伦•凯勒传》,我学会了自强;看了《少年百科全书》,我知道了世界是那么的奇妙……
闲来无事,我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无论故事书、散文集、还是杂志都行,再冲一杯热乎乎的茶,找个光线不太暗也不太刺眼的角落,静静地,或坐或站或倚或靠,慢慢地去品味书中的乐趣,别有一番情调。偶尔,我会边看书边给书中人物配画。日积月累,画多了夹在书页里,便会让笑声浸透整本书。遇到好文章,当然要反复阅读,每读一遍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然后再根据朱熹的读书方法反复阅读,或者把这篇文章摘抄下来,收入资料夹里,那些优美的语句、华丽的辞藻,大大充实了我的资料库,读到快乐的文章时,我会大笑个不停,读到悲伤的片段时,我也会哭得淋漓尽致,每到此时,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无拘无束地与作者交流、探讨。我也仿佛走进了作者构筑的内心真诚的世界,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踏着作者的脚步,畅游世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在读书的时候,从中找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让干什么的,再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并从中找到作者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
每读一遍文章,我们都会收获许多知识与道理,把所学到的摘抄下来,在写作之中发挥出作用。
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起书中的情节,我或许会替书中的某个人物惋惜,或许会沉浸在快乐的笑声里,有时也会为那些悲惨的故事改个美好的结尾……我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我从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中看完后写出读后感,这样我觉得这样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而且还可以锻炼我们写作能力。
就这样我喜欢上了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