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竹)径通幽处 哪个好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2 21: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39
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原作应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后人修改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修改修改更趋合理。
不朽的篇章流芳千古,是因为它的形式美、意境美、哲思美,文、质和谐。“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修改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正是基于此。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无可挑剔的至美的形式和意境,容不的任何一个人修改一个字。但是从哲思的角度来分析,“竹径”就略显单薄,给人单纯的漫步在“竹林小路”上视觉感受。“曲径”则给人予“竹林小路”和“曲曲折折的人生之路”双重含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诗人把“禅房”安置在小径幽幽、花木成林的地方,与现实尘世保持一段距离,是不是在暗示人们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辛而又美妙的过程呢?
“高才无贵仕”。常建在仕途上的确很平平,到死就是个八品县尉,所以晚年也就颇有“肥遁之志”。肥遁就是隐居避世的意思,《易经》里也有“上九/肥遁/无不利”的好卦。常建官场失意,自然就同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一样,转向了“放浪琴酒”,往来于太白山和紫阁峰等,游游禅院,访访道人。
知人论世,撩开作者身世面纱,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就因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修改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