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先立德--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1 20: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44
叙事者三月份共读书目《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说实话,从拿到书,读了不止三四遍,可是老是感觉囫囵吞枣,知之甚少,从上周开始写读后感,可是提笔不知道从何入手,几个字下去,便没有了下文,写了扔,扔了写,实在感觉难以入手。想想自己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天天要求读经典,背经典,到头来,自己对于经典竟然如此不求甚解,惭愧惭愧。对于《大学》《中庸》里面的有一些章节,学生都能背下来。作为他们的老师,却不能为学生讲解,真是汗颜。
鼓足了劲,我开始像啃骨头一样,一遍一遍的读,有时候读的头昏脑涨,依然一知半解,自己的牛脾气上来,就使劲读,早读,晚读,纸条读,慢慢的读的内容多了,也稍稍知道点章与章的相互联系。《大学》要比《中庸》易懂一些。《大学》所告诉我们的,是儒学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二章重点讲八目。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的层次、境界。就层次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关键,它与前面的 “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
《中庸》全篇讲“率性”与“修道”,其中“诚者”、“至诚”与“生知安行”为率性之道,“诚之者”、“致曲”与“学知利行”为修道而学。
《大学中庸》详细讲述了如何做学问,如何修身,治国,平天下,那么,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修身立德。修身需先立德。方华*在《做有温度的教育》提出“教己育人”,教育者首先要教己,其次才是育人。教己是教育者对自身能力需求与素养需求的满足,即自我教育。要把学生教育好,先从修身开始。修身先立德。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君子自己做到某种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做某种恶事,然后才去责怪别人。作为老师,正人先正己。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做好榜样和示范。
修身先立德。“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愤怒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喜爱的时候,心就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也不得端正。”身不正,字会歪;心不正,道就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德者,本也;”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育人先育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本身是一种以人影响人、以人带动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动,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影响、陶冶学生的个性,学生对于教师都具有“向 师性”,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每一个优良品德和表现,都会使学生深受鼓舞,甚至欣喜若狂;而教师的每一个不良的品德和表现,都会使学生遭受打击,造成心灵的创伤品德高尚的教师,品德高尚的教师,宽容、大度。他的眼中都是学生的优点,品德不高的教师,自私、自利。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只有不断地*自己,使自己的心向着前方,向着光明,你前进的路才会越走越宽敞,越走越顺利。正如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承担着传道解业收获的历史使命,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源于师爱,让我们的爱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闪光,让我们的学生在爱心、耐心包围中成长。让我们的理想在努力、奋进、创新中飞扬。
2020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