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11: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22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会在发声方法上努力追求语言的清晰准确来保证声音圆润,而通俗唱法却更加关注歌词的演绎,甚至超越了对歌唱声音的关注,这在音乐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美声唱法强调共鸣、发音位置、呼吸,而咬字清晰则是从属于发声的要求。民族唱法虽借鉴了这一点,但是却更加注重对歌词的表现。而作为大众流行音乐的通俗歌曲,其强烈的大众参与性、表现手法的朴实性、歌词的通俗性等特点就决定了其语音化的歌唱方法。此外,伴随着电声技术的升级,通俗音乐的风格和技巧也不断发展,除了强调歌词表现而淡化对声音的深度挖掘外,它更侧重追求语言亲切感而非穿透力。在声音审美方面,通俗音乐强调贴近生活中的语气和声色,自然流露,传情感人。尽管学院派批评通俗音乐缺乏技术,但以宽广的视角来看,声音与音乐审美取向密切相关,既然是为大众所接受的音乐形式,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以绝对标准来约束。 作为大众性娱乐文化之一的通俗音乐具备了大众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演唱方法。一方面歌手受学院派的影响较小,部分歌手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声音训练,这就给予他们声音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流行乐坛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首先,歌手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喊声、真声、假声、沙声等发展演唱风格。这就使得通俗音乐从美学角度来讲更具有欣赏性。其次,电声设备的运用可以扩大歌手的音量,美化歌手的声音, 更加增强了通俗音乐的可听性。另一方面,通俗音乐时代化、个性化、生活化的特点更有利于最大程度展现美学上的艺术感染力,使听众完全融入歌曲氛围甚至参与进来。 由此可见,通俗音乐以其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直白传情的语言,通过大众化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真切地反映了百姓的文化需求、心理诉求和审美取向, 从而被广为接受和欣赏。通俗音乐的兼容性、多样性赋予了它不一样的美学特征,因而也就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意义,这也是我们尊重、发展和传承通俗音乐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