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12: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14
【篇一】
养儿育女,是一个母亲终其一生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女人本弱,但当了母亲后,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起来
1992年,弟弟出生。这原本是我家的一个大喜讯,然而父亲却因计划外生育受到处罚,一个月仅领九十多块钱生活费,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只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雪上加霜的是,母亲怀孕时年纪偏大,加上孕期东躲*,营养不足,弟弟一出生便成了“药罐子”。
为省钱,母亲照例带他上中医院看病。假期的清晨,母亲会叫我帮忙,大布包里装有屎尿片、奶壶、水瓶、换洗衣服和干粮,我挎着布包紧跟在后,母亲则抱了弟弟扯脚把子往中医院赶。连日的上吐下泻,弟弟身子疲软,脑袋有气无力地耷拉在母亲肩头,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时值酷暑,太阳一大早就火辣辣地发威,母亲怕晒着弟弟,她一手撑伞,一手紧紧搂着他,累了,换只手,热了,抹把汗,走一段,歇一肩,小路上飞扬的尘土里,我看到的是母亲和阳光一样焦灼的背影。
一路飞走,母亲的后背都被汗浸湿了,赶到门诊室,她的脸颊两边汗水淌成了小河。给弟弟瞧病的医生姓张,曾是中医院副院长,退休后又被返聘在儿科坐诊。张院长待人和蔼,看到母亲又累又急的模样,嘱咐她先休息,他叫实习生倒来水,母亲一面搂着弟弟,一面伸出酸痛的手来端杯子,喝着喝着,眼泪就不管不顾地刷了下来。
这是我写在征文《一盏健康长明灯》里的部分内容,我撷取母亲养儿育女艰辛之路上的几个镜头,剪辑拼接成一幅母爱的画作,没想到,征文获奖,而且是一等奖。知道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回家,把喜讯告诉母亲,并用奖金为她买了衣服回去。母亲看不清报纸上的字,她的眼睛早在四十多岁时就老花了,笑意,暖暖地浮在她脸上,我知道,这一刻,母亲是高兴的,虽然这个女儿,只是用如此微薄的方式表达感恩之心。对于衣服,母亲坚决地推辞:“你们的家庭也要用钱,别给我买,家里还有。如果能退,不能退,你就送给你婆婆。”
望着母亲一头的白发,看着她被岁月一而再再而三削瘦的身影,我真想走过去,给她一个结实的拥抱。就像从前,就像她抱着我和弟弟那样,用一个怀抱,给她一缕安定的温暖。可是,我没有。我和天底下大多数的儿女一样,不太习惯用相对热烈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爱。
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我想起了迄今为止一次抱母亲的情景:那是一个春雪纷飞的清晨,在前一夜,我亲爱的外婆逝世了。当接到电话,冒着雪花赶到灵堂时,母亲和姨妈已哭成泪人,她们一声一声地哀嚎:“娘啊,我的娘啊,我吃尽了亏的娘啊……”泣血的呼喊在雪地上空盘旋,村庄也变得肃穆低垂起来。我默默地流着泪,拥住母亲,她的肩膀在我怀里颤抖,她的手冰冷的,粗糙的指节像挫子一般让我生疼。失去了娘的母亲,自己也当了外婆的母亲,此时此刻,却哭得就像一个孩子,惶然凄苦,孤独无助。那一次,我看到了在儿女面前从来都表现得无比坚强的母亲那最脆弱的一面……
【篇二】
前段时间,读到娄底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游宇明的文章。写他和夫人平时两个人在家,随便弄点什么吃的就是一餐,简简单单打发肚子,但女儿回来后,妻子却大变样,经常呆厨房里鼓捣。只要是女儿提出的要求,不打折扣、不加思索、不辞劳苦去做。为了一顿蛋饺,他夫人硬是在厨房里整整忙乎了一个上午。他说,“厨房时间。”是一个母亲爱的浓缩时段。
我读了后,深有同感:原来,天底下的的父母,大抵,爱子女的心意与方式,都是差不多的。
就像我每次回家,总能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在灶台边忙上忙下的背影。那鲜嫩的四季时蔬,都是母亲一锄一锄种出来的;知道我儿子钟情蛋类,母亲自己省着吃,将积蓄下来的蛋在我们回家时变着花样弄给孩子吃,有时是清蒸,有时是煎炒,或是水煮,或是摊成蛋饼……
自从家里的土地被征收,母亲的腿脚、腰背因为风湿越来越挑不了担子时,她的主战场,便由地头转移到灶头。家里吃不完的蔬菜,母亲会精心地制作成各种坛子菜。杂房墙壁下,坛子丫物一字排开,阵容颇为壮观,里边有米粉茄子,米粉辣子,米粉肉皮,盐菜,扑豆角,白辣子,豆豉,霉豆腐,等等,她甚至还做过米粉坛子鱼。这些咸脆喷香的坛子菜,丰富了我们的菜谱,也为母亲赢得能干的美名,一个远方回来探亲的客人,返城时啥也不要,但特意嘱咐母亲为她捎了一些坛子菜,她说,大城市啥都有买,就是难寻这样地道的家乡菜……
在母亲做的菜里,我最最爱吃的要数青椒炒肉。每年青辣子还只结头摊时,母亲就会喜滋滋地摘下来,再到屠户那里剁个斤把肉回来。肉是适合小炒的那种,肥瘦相宜带点皮,提在手里,柔柔地闪着油滋滋的光。母亲刀功好,切得又快又薄,这样好入味儿。她先是将那些杂了些许精肉的肥片儿榨出油来,接下来便是“嗞”地一声下锅炒精肉,青椒和蒜片翻飞其间,不消一会,便满屋肉香,袅袅不绝。这道菜是我百吃不厌的,那鲜嫩软和的肉片,香而有嚼劲的有皮油渣,带了阳光味道的辣椒,实在令人胃口大开,每一次,我都会大快朵颐,吃得满头大汗,连那碗底的汤都不肯放过……
世间佳肴万种,母亲炒的最为正宗、最让人难忘;世上的道路千万条,回家的路走着最温暖、最踏实。尝了母亲做的菜,我知道,幸福的味儿是什么样的。
【篇三】
我后知知觉,她是受了妹妹的影响,与佛结缘。妹妹给了她不少佛法类的书籍、光碟,还跟她宣扬佛法要义。母亲一听就喜欢上了。
年轻时的母亲,读书据说很不错,她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赏识,但因为家境太贫,最终中途辍学,婚后,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父亲为了事业,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只好为了这个家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她挥汗如雨地当着“地球修理工”、当着不要钱的“保姆”,内心的沸腾和煎熬是肯定有的。我就曾听过几次她在讲梦境,说是在梦里梦见自己领到了录取通知书,梦见还坐在课堂里上课,和同学们做题目,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这样深深压抑、久久怅惘的感觉,和我真的是如出一辙!那没有实现的追求,母亲离它们越来越远,但从来不曾忘记啊。到后来,我读了中专,母亲仍想圆我的大学梦,她想支持我继续参加对口招生考大学,但是,光靠那幅菜担子,怎么供养得起呢?她跟父亲说了很多次,可父亲认为,宁要“百花齐放”也不要“一枝独开”,因为以当时家庭的经济实力来看,如果供我上了大学,那下面的姊妹上学就困难了。因为这个“流产”的梦想,母亲一度耿耿于怀。我懂母亲,只有在心里感恩。她是自己的梦没有实现,就希望子女们出息,所以吃再多苦,受再多累,也都老黄牛般默默地承受,她是多么希望我们能延续或者圆了她的梦想啊。我曾见过要强的母亲,很多流泪的场景。有时,是因为受了乡邻的欺负,有时是因为大家族里那些纠缠不清的家长里短,有时,是和父亲吵了嘴。每每情绪爆发之时,我总会在心里暗暗地想起母亲当年说过的追求:“当年要是考出去了,就不会在农村里受这么多气了吧。”
也许,方方面面、年年岁岁累积下来的伤与疼,压抑与委屈,困苦和希望,有母亲心里堆成了高高的柴垛子,在遇到佛法后,便擦出了火花,点亮了母亲的心。自从与佛结缘后,我发现她的眉头舒展多了。有时我们一回家,她便会和我说说学佛的心得体会,讲讲故事,说说启示,也有时会谈谈警醒之理,母亲津津乐道的。她说,“要是早些接触它,那从前不知要少吃多少苦啊。”
我为母亲在晚年能有一份笃实的信仰而高兴。我知道,她是把学佛当成了一盏灯,既照亮过去岁月里的灰与暗,捋清、解开纷扰的旧事,让一个个曾经困扰她的结慢慢散开来;同时,也是也在为将来的道路擎一柱亮光,让自己活得更加通透,更加坦然。比起崇尚建功立业的父亲,我感觉,母亲的内心更加平静。她一改过去的火急火燎的脾气,慢慢变得云淡风轻起来。关于生老病死,关于因果因缘,关于对名利的看法,还有如何面对人生逆境,母亲的见解不时散发出哲境、禅理的味道来,这让我暗暗地感到吃惊……
和学佛的精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自己的生活,就像苦行僧一般地简朴:长年吃素,过年过节也不例外;穿几十块一件的衣服,我们姐妹不要了的鞋子、衣物,她毫不嫌弃地捡来;一有时间,就会做“功课”,念经、观碟;而自己身上只要有钱,无论是救助有病有灾之人,还是捐出来放生、作功德,她都毫不吝啬。我感觉,母亲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透亮,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慈悲……
我由衷地为母亲高兴,人累一辈子,究竟为的啥?在这世间,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将来要怎么过日子,才最符合内心的声音?母亲的修行,追寻博远的问题,小到安排具体细致的生活末节,自接触佛法后,她愈发变得智慧了。只要能想清很多的道理,能放下过去岁月里曾经放不下的事情,心里觉得轻安快乐,这就是一种的养生。望着她在佛堂前、在寺庵里虔诚的背影,我只有轻轻地祈愿:愿岁月静好,能待这位辛劳一生的女人,以柔软,以光亮,以温和,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