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07: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35
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一
1、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7、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8、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9、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0、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二
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三
乳畜业:
⑴区位因素: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③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⑵生产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我国的大城市周围);生产作物:牛奶及乳制品
⑶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4.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四
季风水田农业:
⑴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饮食偏好,人多地少,粮食市场需求量大;人均耕地面积小,单位产量高。
⑵生产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等);生产作物:水稻
⑶特点:
①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5.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五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6.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篇六
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