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1 02: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1:06
要修辞的重点不同
对比是把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放在一块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对偶是两两相对。要求字数基本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词性结构相对应。但不太讲究平仄。
对比
近义词:衬托
拼音 :[ì bǐ]
词语释义: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词语区分:
对比和衬托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对比类型: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对比作用: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如: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对偶
拼音:[ì ǒu]
汉语词语:
概述: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1.[Grammar] antithesis
2.[Mathematics] al
释义:
基本解释:
1. [al]∶在命题演算中,整个公式里交换合取与变换而得到的结果
2. [antithesis]
3. 两个相反成分中的第二个
与论题对立的对偶
4. 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5. [spouse]∶指配偶
详细解释:
1. 亦作“ 对耦 ”。1.犹对手。
《晋书·周顗传》:“ 顗在朝中时,能饮酒一石,及过江 ,虽日醉,每称无对偶。”
2. 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
《左传·昭公二年》“非伉俪也” 唐孔颖达疏:“ 少姜是妾,非敌身对耦之人也。”
3. 泛指配偶。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紫燕黄莺,绿柳丛中寻对偶。”
4.修辞格之一。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属文者对耦。”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褭褭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
清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然汉魏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自谢灵运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
类型:
1.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
2.反对
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和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向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
修辞方法: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分类
(一)从形式上分类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即使是做了些小的好事,也无不给予奖赏;即便是做了很小的坏事,也无不急于贬斥。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二)从内容分类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置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三)从结构分类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例子:
1、《登高》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七律·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古今对偶句:
1、过五关 斩六将
2、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3、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4、室有惠崇山水 人怀与可风流
5、亲贤臣 远小人
6、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