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1 08:5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1
谁告诉你古代科举只写作文的!?
不同朝代科举内容有不一样的地方。
隋朝
无视掉!其实差不多还是按世家录取的残余,只不过外面套层皮而已。
唐朝
分科甚多,不同科目考的不一样
秀才科:回答如何治国,写出方略,一共5道问答题(策,下同)(最难,人数最少)
明经科:固定文章(原文叫大义,下同)十条,时务策(先考人品,接着问现实*,经济,文化问题,并提出对策)
开元礼科:固定文章百条,对策三道;其中固定文章必须写出至少七十条,策3选2。如果全通有额外嘉奖给官【45与之相同】
三传科:左传文章三十条,公羊,谷梁传五十条,对策三道。
历史科:历史文章百条,对策三道
童子科:专对10岁以内孩童,六经,论语,孝经。背诵得出十卷直接赐官,七卷给“出身”
进士科:贴十条,杂文,时务策五道。【同样是文学性考题,与明经的区别是明经重经学,而进士科考辞赋】
明法科:律七条,令三条(法考)
数学科: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应用数学)
其余还有诸多杂科,临时科,不再举例。
宋
贡举科: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论语十道,春秋或者礼记十道。后王安石时期有改革,考4场:本经大义五题,论语孟子各三题,次论一首;时务策三道。南宋再改,经义和诗赋分家,第一场一边考诗赋,另一边考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题,第二场开始考一样的,论一题,第三场策三道。
制举科人数很少,时常不设;武举就算了……
元太短自动忽略吧
明
最开始第一场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之后再附加骑射书算律,按你想报什么方向来定。
洪武十八年,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论一道,判五道,诏告表内科一道;经史,时务策五道
成化年间(1465~1487),第一场考试的经义,四书义,渐变为八股文。
清
童试:第一场试帖诗,一文一诗,文字通顺过关(小学准入);初复,一文一诗,末尾淘汰;再复,一策一论,程度差者末尾淘汰;连复,三四艺,程度差者末尾淘汰
院考:策论一篇(书院场),律赋一篇,试帖诗一篇(经古场),八股文+试帖诗(正场)
乡试(乾隆时期为例):论语,孟子,大学或中庸,合计3题;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五经各一题,试帖诗一首【原本是写表一题,同时诏告一题】;对策五道(原本还有判一题)
殿试:经史时务策一道
然后你问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已经明白本来就不只是写作文而是还有大量主观问答题,说理题,那你知道有什么意义了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1
据我所知,创业们的文章做了书法好中心明确迎合上衣之外,文章中需要引进据点用功的人自然不怕十年寒窗苦,该用的典故早就烂熟于胸,新手进来,而那些不用功的或者是学习方法不对头的,只会气不会用的人,可能就像你外文写到了他这个作品取我一剑应该就是潮来典故方便自己考场时候用,现代人和古代人一样,考试的时候都会有紧张的时候。一进厂我们都知道,经常过头,大脑就会出现空白。除了引进据点之外,我认为古代半部分还有一定的格式起承转合等等这些写作方面要求,还是刚才那个理由任意紧张起来,除了心里发慌,有可能挡汗之外心脏是大脑一片空白,命运自己会的,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了正常状态。另外还有古代人考试的时候会揣摩这一次主考官的心意,可能事先就准备好了一些文章按道理来说,既然事先准备好文章,应该事先备好才是不排除一些能力太弱的人没有背不好只好抄好夹带进来。不过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面对考场作弊都是毫不留情的处罚,不论中国外国都是反对考场作弊的,这样对那些真正经历了十年寒窗苦的学子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所以自古以来面对作弊的刑罚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1
古代八股文考试有一定的定式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2
写作文也可以作弊,比如提前知道题目,你可以提前写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23
古代科举考试是古代选官的一种考试,只是写作文就可以看出你的文采,还有你的思想作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