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1 09: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30
狄更斯的作品广泛和生动地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面貌。从创作的发展过程来说,他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创作包括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的作品。这是资产阶级进行议会改革的年代,也是宪章运动活跃的年代。这一时期,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有《匹克威克先生外传》(1836 一 1837)、《奥利佛·推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老古玩店》(1841)和《巴纳比·拉奇》(1841)。
狄更斯的初期创作已经触及当代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这一时期,狄更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还只停留在对个别议员、个别高利贷者和个别社会机构的揭露上。他的讽刺还比较温和,常常和幽默搀和在一起。
狄更斯初期作品一般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
第二时期的创作包括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的作品。代表作有《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和《董贝父子》(1846-1848)。
狄更斯在创作的第二阶段已经经历了一些思想变化。社会中的阴影多于光明,失望多于希望。早期创作中“仁爱”的资产者不见了,作者对他们的乐观幻想已经基本破除。他强调为富不仁者必须经过破产或其他折磨,接受感情的教育,才能真正懂得“仁爱”与“谅解”。狄更斯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比较现实和深刻些了。
但是他仍然认为感情教育可以改造资产者,也可以改造社会。
狄更斯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也更深沉而丰富了。这是和他对社会认识的加深相互联系的。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已基本被抛弃。小说的情节集中描写一个或几个矛盾的发展,描写的社会面仍然广泛,人物虽多,但组织在情节发展之中,层次分明。
第三时期的创作包括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这是他创作的高峰。在他后期作品中比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寄生的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以及英国社会风尚日益腐化、经济生活极度不稳定和笼罩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上面的阴影,作品题材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狄更斯在这一时期写的一部近似自传体的小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荒凉山庄》(1852—1853),《小杜丽》(1855—1857)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狄更斯全部作品中批判性最强的作品。
狄更斯的创作后期还有三部情节比较集中的小说。《艰难时世》(1854)反映了劳资的矛盾;《双城记》(1859)是一部以法国大*为背景的小说;《远大前程》(1861)的主题是金钱的腐蚀作用,金钱使一个天真的青年变成势利者,贫困使他恢复了失去的纯朴天性。
《艰难时世》出版于 1854 年。这部著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表现了狄更斯创作成熟阶段的特点。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围绕葛雷梗这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展开的。葛雷梗是资本家、议员和教育家。他把只重实利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准绳,也作为他的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小说另一条线索围绕纺织工人斯梯芬展开。斯梯芬的个人生活并不幸福,但是更使他痛苦的是由于他不同意组织工会,因而在工人中间很孤立。他因被诬告偷窃而被庞德贝解雇。斯梯芬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不幸失足掉进报废的矿井,伤重死去。
小说主要批判十九世纪在美国盛行的功利主义哲学和曼彻斯特*经济学,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这些反动学说进行了抨击。
庞德贝和葛雷梗两个资产者的形象是功利主义哲学和曼彻斯特*经济学的具体体现。
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直接描写了劳资矛盾。狄更斯一方面不同意工人“大闹”,一方面又认为工人们“大闹”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和压迫的结果。在狄更斯笔下,庞德贝和葛雷梗是失去“人性”的资产者的形象,与他们相对立的是充满“仁爱”精神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者斯梯芬和西丝。
以“仁爱”精神对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核心。
在小说结构方面,狄更斯以葛雷梗哲学为中心,将主要情节与人物和次要的情节与人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运用了夸张和漫画式手法。狄更斯习惯用人物外表特征和某种特殊的行为举止来表现人物性格。
狄更斯后期创作中所常用的象征手法在这部作品中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