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客骚人:生不逢时是种什么感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04: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7 06:55
刘默客/文
古往来今,几乎每个朝代的诗人词家,都遭遇过仕途上的打击。仕途不第,小人谗害,心忠却被曲解,爱国却成夙愿…………这些似乎都成了诗人词家的代名词。
在古代,人生道路宽似平原,坦如川道的诗人可谓少之又少。
于是乎,有的人便选择了隐居山林,潇洒终生。如“借酒消愁”的李太白,亦如“富贵非吾愿”的陶五柳;有的人仍心怀大志,希冀报国。如“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务观,又如“待重头收拾旧江山,朝天阙”的岳鹏举。无论如何,他们身上流溢的那种沉郁,吟唱的那种凄戚,正如太史公所书“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似王勃之言“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其中复杂的感情,恐怕也只有他们本人才能理解吧。
不管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还是十步杀一人,气吞万里的武士,若生在一个乱荡的时代,那也就成了“无路请缨”了吧。
屈原,楚国的三闾大夫,他博学多识,深治国之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闲于辞令”。
他对楚国、对楚王亦可谓忠心耿耿。任官之初,他在朝内辅佐楚王,共商国事;对外则接待四方而来的宾客,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但也就是他的出众能力,引来了同僚的嫉妒。 正如一句话所说:“你飞得越高,站在地上的人看你就越渺小。 ”与屈原同职的上官大夫,为得到楚怀王宠信,借制定法令一事诽谤屈原,离间其与楚怀王的关系,最终使屈原被楚怀王所疏远。
屈原听闻,万分痛心。他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
屈原不解,问诉九天,他不解自己的过错何在,他不解楚怀王为何相信相信小人却失信于自己。“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他对怀王是如此忠心,却奈何“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他埋怨怀王放逐他去,不记前情。
放逐路上,屈原昂首高歌,涕泗横流。
屈原走后没多久,楚国就乱了,不仅接连被张仪所骗,而且还失去了各诸侯国信任,在于秦国的多次战争中均遭失败,怀王也被扣留秦国,最终死于他乡。
怀王不在,楚国大厦摇摇欲坠,屈原的心也死了。
他脸色憔悴,形体干瘦,漫无目的的走在江边,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一位渔父认出他并询问原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念道,长发凌乱,神色恍惚。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他自命清高。
“新沐者必弹官,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回答,声音有力,眼里闪光。显然,他不愿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不愿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与之相比,他宁可选择跳到湘江,葬身鱼腹!
渔父笑了,高歌鼓枻而去,不再同屈原说话。
泊罗江畔,屈原身着素衣,凝视江水。
也许那一刻,他看到了曾经与楚怀王在一起畅谈的快乐时光,看到了曾经自己运筹帷幄的身影,看到了楚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他淡然,面容似喜似悲。
他纵身一跃,随着江水流向了他心中的天国。
阮籍字嗣宗,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崇奉老庄之学,*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他的父亲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曾在曹操部下为官,是“建安七子”之一。
生于公元210年的阮籍,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家境清贫。
阮籍勤学而成才,天赋秉异,八岁时便写得一手好文,并好弹琴长啸。他在少年时期好学不倦,尤爱研习儒家诗书,以古代贤者为榜样。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咏怀诗”,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不仅在作文方面造诣颇深,而且还擅长击剑,“少年学击剑,妙计过曲城”。他性格孤僻,不受羁绊,嗜好喝酒,常酒后击剑,亦或弹琴长啸,潇洒自如。
可惜这位奇人,却生在了一个乱世。
公元249年,司马氏独专朝政。为巩固统治,大肆杀戮异己,被株连者甚多,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
阮籍在*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争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
但时局不尽人意,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本有济世之志却不能施展。
他登上广武城,放眼楚汉古战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怒言司马氏集团。他常驾车独行,到穷途之处便怮哭而返;他常夜深而不能寐,对月奏琴。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他自比凤凰,他本该“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却因时代动荡“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也的确,阮籍就像那乱世中的一只凤凰,栖息云端,日夜嘶鸣,那声音响彻云天,散乱中却又暗藏韵调,这声音恐怕是当时统治者难以理解的。
李煜,南唐第三位皇帝,众人皆知,这位被称为“千古词帝”的皇帝是个*上的失败者。但其实,他也是迫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
李煜原名为李从嘉,是李璟的第六子。他善诗文,工书画。不仅如此,他还是个美男子,丰额骈齿,一目双瞳。
也正因他的相貌有奇表,遭到了长兄太子李宏冀的猜忌。李煜无心争位,为躲避祸患,他醉心经籍,不问政事,并自号“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
李煜无意参与皇位争夺,他只想做个隐士,笔墨终生。
却谁想生不逢时,阴差阳错,本该成为太子的李弘冀却因病去世了。而父亲李璟恰好也看上了他作为太子人选,此时大臣钟谟上书。说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请求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但是李璟看后大怒,直接把钟谟流放了。这也就促成了公元961年李煜登基一事。
李煜登基后,更名为李煜。
为保住国家,他在*上尊奉宋朝为正朔,并下令贬损仪制以表示尊从。但宋太祖却眼里容不得沙子,他率兵步步紧*。李煜害怕了,他知事已至此,便大备兵马。和宋军一战,其结果显而易见。
国家破灭,身处异朝,李煜每天以泪洗面。他在大雨潺潺,春意阑珊之时凭栏远望,“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的江山,就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一样,随春天一同远去,今昔对比,却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他问宋太祖,却遭到拒绝,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如雷贯耳,李煜的心彻底凉了。
他又一次登临楼阁,看到阁中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都还在,李煜无言。
物是人非,他此时的愁绪如同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这凄苦的唱词中,李煜走了。
历史是一个舞台,平民也好,豪杰也罢,每个人在舞台上都占据着一个位置,或大或小,每个人都在演一场没有彩排、没有结局的戏,这一幕的结尾便是下一幕的开始。
好运坏运都是自己的命运。生不逢时,有失亦有得,不要因生不逢时而放弃自己,不要在叹息中让时光从指缝间溜走,毕竟“流光容易把人抛”,不要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各位读者,您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