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30 16: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3:51
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可以在朝廷之外,设立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曹操另外享有天子之制,获得「 ”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其实,这些只是实施的结果,早在一年多以前,董昭等人就极力建议曹操晋升国公。这样曹操就可以建立自己的魏公国,使自己的统治开始有了合法的名义,大部分汉官就正式成为了曹操魏公国的下属,汉朝的*官僚体系被魏公国官署所替代。这也是曹操篡汉的前兆。当时有不少的*敢怒不敢言。这时就出现一些”忠汉不忠曹”的*,都有哪些人呢?「 ”老马”这里一一道来。 1、荀彧 荀彧29岁时,弃袁绍而投奔曹操。当时的曹操陈留起兵两年,就任东郡太守,刚刚有了自己的一个小地盘。自此以后荀彧就跟着曹操,为他修正战略方针、举荐人才、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被曹操称为「 ”吾之子房”。 荀彧一直是忠于汉室的,起初投奔曹操,也是看中他是一个帅才,并且打着义兵勤王的名义,可以在乱世之中匡扶汉室。在建议曹操迎奉天子之时,荀彧说的就很明白。 荀彧对曹操说:「 ”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山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谁知道,到后期,曹操统一北方,功勋卓著,帝王之心初显,有了晋升魏公的想法。汉高祖刘邦曾经立言,非刘氏不得称王,非有功不得称侯。曹操当时位极人臣,称公称王就说明有了篡汉的野心。 这种行为违背了荀彧当时辅佐曹操的初衷,打掉了他们两人合作的基础,于是两个开始貌合神离。荀彧一代文官,为曹操奉献了大半辈子,确是这样的结果,又被曹操暗地里责难,当年就郁郁而终,时年五十岁。可惜了一代贤才。曹操次年晋升为国公,建魏国。 2、耿纪、吉本、韦晃、金祎、吉邈 218年,曹操晋升魏王已有两年,势力排场不是皇帝实似皇帝。当时魏国太子曹丕和不少大臣都劝说曹操废掉汉献帝刘协,继而称帝。曹操一直犹豫未决,态度很复杂。 当时少府耿纪,太医令吉本、丞相司直韦晃,金旋之子金祎、吉邈等人是忠于汉室之人,认为曹操必然是要篡汉的,于是在许昌密谋发动叛乱,准备挟持汉献帝进攻邺城,南援刘备。 趁夜攻打许昌丞相府长史王必的营地,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不料最后王必逃走,联合中郎将严匡率兵讨伐,将反叛者全部斩杀,并株连三族。 十日后,王必创口复发而亡。王必早年就跟随曹操起兵,深受其信任。曹操听闻王必身死,大怒,招许都汉朝百官到邺城,要求凡救火者站到左边,不救火者站到右边。众人皆以为左边正确,都站到左边。曹操却说「 ”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皆杀之。 这算是把许都的诸多汉官都杀了,真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啊,曹操实乃奸雄也。 3、魏讽 219年9月,西曹掾魏讽,趁着关羽在荆州北部大胜曹军,和长乐卫尉陈禕一起在邺城策划谋反,但还没等起事,陈禕因为害怕而告发了魏讽。当时曹操还在外地,魏王太子曹丕当机立断,诛杀魏讽,而后开始了*大清洗,削弱亲汉反曹势力和文官集团力量,连坐死者数千人,连魏国的相国钟繇,也因为曾经举荐魏讽做官,被免了职。张绣的儿子张泉、侍中王粲的两个儿子、黄门侍郎刘廙的弟弟刘伟都牵连被杀。算是为曹丕代汉建魏奠定了基础。 结语: 荀彧,当时把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谁知人心是会变化的,位高权重之后曹操有了篡汉之心。但当时曹操考虑到世事局势,刘备和孙权占据国土一半左右,另有好多忠于汉室的*在自己身侧,不好也不能自立为皇。但经过金祎和魏讽造反案之后,曹操和曹丕借机斩杀了众多忠于汉室的*,以严惩不贷的形式震慑了众多心存不满的文武百官,才有了一年后曹 *** 后,曹丕立马称帝的结果。东汉王朝自220年结束。 参考资料:《三国志》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学习历史,更多请关注@老马识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