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2 01:4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6
李白是个伟大的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写下了许多雄奇、瑰丽、浪漫的诗篇,被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至今仍脍炙人口,为我们现代人所喜爱。 然而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李白一生也没做过官。为什么呢?有些文章认为李白生性豪爽、放荡,喜好游山玩水,不受拘束,他不屑于仕途,也不愿意做官。果真是这样吗?根据流传下来各种关于李白生平的史料分析,情况并非如此。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开明、文化发达,被后世称为盛唐时期。当然了,李白生活的年代已是盛唐的后期,随着李白晚年发生的安史之乱,盛唐逐渐走向衰落。生活在这样太平盛世,绝大多数读书人都希望自己在*上有一番作为,希望光宗耀祖。我认为李白在*抱负上同样有“鸿鹄之志”,并不像有些现代评论文章里所说的那么另类。对此,我愿意根据我对李白的肤浅而业余的研究做一些分析和探讨。李白一生多半时间游历山水,他在漫游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那么,李白追求的理想是否仅仅是做一名伟大的诗人?他游历的目的是否纯粹的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吟诗作赋,别无他求呢?大量事实证明不是那么简单。李白从小就是有很高的志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有四方之志,所谓四方之志,其实就是大丈夫的志向,要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宰相的志向。所以李白25岁离开四川,所谓“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在仕途上飞黄腾达。所以他才一路上写自荐信,一路上所拜见的人全都是各个地方的最高首长,或者是很重要的*。他结交的朋友也都是在官场上有关系的人。所有这些都证明李白的漫游是有着直接的和鲜明的*目的。李白对婚姻的选择也是攀附官宦显达。在人们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位浪漫多情,飘然出世,不食人间烟火的“谪仙人”。其实不然,李白的婚姻观念与唐代其他知识分子的婚姻有着共同的地方,结婚要和高门望族结婚。所以李白的两次正式婚姻,结婚的对象都也是这样的考虑。比如他第一任妻子许氏就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当然,李白结婚的时候许圉师早就去世了,但这不影响许家还持有很大的官场势力。第二次结婚的对象是宗氏,她的爷爷是武则天时期的另一位宰相,叫宗楚客,是个奸臣。但对李白来说,宗楚客是不是奸臣并不重要,重要的女方家里有没有官场的人脉、钱脉。李白在婚姻上的考虑竟然如此现实,颇令人吃惊。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李白的两次婚姻都是入赘到女方家,这在当时上流社会是很不体面的。我认为这种罕见的倒插门即使有经济上的考虑,主要还是*资源上的考量。能成为权贵家族的一员,这对李白来说特别重要,有助于将来步入仕途。我国古代盛行“学而优则仕”。要进入仕途,最正规的途径自然是参加科举考试。与李白同时代的杜甫就参加过科举考试,虽然没有考上,但是他考了。李白的一些好朋友,象岑参、高适等著名诗人都有过科举考试的经历。但是李白却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有些人就认为是李白个性狂傲,不愿意屈尊去应付一个循规蹈矩的考试,并据此认为李白是不愿意做官的人。我感觉这种说法缺少有力证据,非常牵强。李白的诗文以及流传下来关于李白的任何文字资料都没有反映出李白反对或者厌恶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反,李白结交官宦、攀权附势、毛遂自荐的情况却不少。然而,在当时价值观的氛围中,像李白这样思维敏捷,文字功底深厚,有顶级才华的大学者倾心官宦权贵,却不参加科举考试,堂而皇之步入仕途,的确让人无法理解,根本说不通。也许这就是一些人错误地判断李白不屑科考,不愿当官的依据吧。那么李白为什么会特别反常的没有科举考试的经历呢?我同意另一种猜测:没有资格。唐代的科举考试对应试者的身份、家世有多重规定,除了历朝规定的女子不准参加考试以外,比如,商人、商人的儿子、有过前科、有叛逆案底的人等等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并非不想应试,而应该是受到当时科举考试制度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制约,是因为不具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李白没有应考资格至少有两点可以考虑:第一,李白的祖先原来在陕西省西安市一带,也就是当时的长安。他的祖上因为犯了法,被贬到了当时的边疆碎叶城一带(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到他父亲的时候,私自潜回四川江油县。说“潜回”,因为按照现有的史料记载来看,李白父亲回到内地来并不是官方批准的,应该是违令偷偷跑回来的。第二,李白的父亲并无俸禄,而李白自小家境富裕。李白在叙述青年时代东游扬州一带的经历时曾经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当然李白是在表白自己仗义疏财。但是从中,我们有理由认为李白的父亲是腰缠万贯的巨商。有了这两点,李白从年轻学成,直至终老都没进过考场就不足为怪了。李白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开始,就热衷于离家漫游的独特举动,有了上面的分析,就不能简单地看待,而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和理解。一个方面当然是他的性格,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他热爱大自然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在壮美的意境中饮酒吟诗,抒发豪情壮志。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结交上层朋友,干谒名流权贵,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是李白在无缘科考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绕道入仕,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我认为这样来分析、理解李白的漫游漂泊,既符合当时知识分子价值观的思维逻辑,也才能与李白的文学才华、性格及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相吻合。事实证明,李白夹带着这样的情怀四处游历,前后十多年,虽屡屡不顺意,由于诗名远扬、官场朋友多,最终还是有收获的。李白有个好友叫元丹丘,是唐代著名道士,他与崇尚道教的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过往密切,元丹丘通过玉真公主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唐玄宗读了李白的诗赋非常欣赏。这样在李白42岁的时候终于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缕曙光。李白大喜过望,他得意地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这样,李白进入翰林院,做了唐玄宗的翰林待诏。唐玄宗每每有宴请或郊游等重要活动,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然而,虽陪侍皇帝左右,位高禄丰,亦可御酒畅饮,纵情诗兴,却没有任何行政权力。这与李白原本所希望的广济苍生,安邦治国的从政理想相去甚远。当时朝廷除了翰林院,还有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虽然只比翰林院多了两个字,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翰林院是什么机构呢?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皇家艺术团,集中了各种才艺高超的能人。皇帝高兴了,画张画吧,画待诏;写幅字吧,书待诏;下盘棋吧,棋待诏等等。李白当的是诗文待诏,在所有的待诏里面已经算是地位最高的了,与*沾边。翰林学士院就不同了,进了翰林学士院的人都是负责给皇上起草诏书的,发挥的作用相当于皇帝的参谋、*顾问。成为翰林学士的人,就有可能成为宰相。李白胸怀鲲鹏之志,非常希望得到唐玄宗的重用,但他在翰林院呆了三年,始终无法如愿。心灰意冷之余,李白常常借酒浇愁,颓废而不振,再加上同僚的排挤、诋毁,最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比较体面的“放逐”。李白离开长安,是因为唐玄宗不识才,还是李白确实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呢?首先从李白应诏入朝说起。唐玄宗对道教非常虔诚,之所将李白诏进宫廷,肯定不会因为他是个*家,而是因为他是个道士,而且又是个很著名的诗人和文人。所以就把他放在了翰林院,而不是翰林学士院。其次,唐玄宗28岁登基,到他50多岁的时候已经执政二十多年了,经历了许多*斗争,开创了他的开元盛世,是位有*眼光的明君。与李白相处三年时间,唐玄宗看人应该还是能看得准的。如果李白真的有非常高的理政才能,有*韬略,我想唐玄宗不会不用他。李白*上的幼稚,从他人生中的另一件大事也可以看得出来。唐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东河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四川,令他的太子李亨当北方战区的最高长官,对付北方的安史之乱,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任命他的另一个皇子,永王李璘任南方战区的最高长官,其实是总预备队的角色,负责囤积粮草财物,负责招兵买马。当时唐朝的天下已经大乱了,太子李亨乘乱抢班夺权,自立为皇帝,遥尊远在四川的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李亨做了皇帝,为了消除永王李璘的威胁,命令李璘把军队交出来,回四川陪伴太上皇唐玄宗。但是永王李璘并不理睬李亨的命令,继续带着他的军队沿长江一线往金陵(现南京)方向进发。路过庐山的时候,听说李白在此隐居,就派人请李白出山。其实李璘和李亨这场纷争,有*头脑的人都清楚会是什么结果。因为李亨虽然抢了班,但他是法定皇位继承人,而且唐玄宗已经认可退居二线当了太上皇。李璘领兵抗命在当时与安、史一样,也属于叛逆行为,是不被朝廷和世人接受的。况且李亨拥有强大的正规军,实力比李璘强大得多,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去趟李璘这个浑水。可是李白就是觉得久不得志,现在终于机会来了,很兴奋。他不顾妻子的劝阻,下山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军队。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李白这个人没有*头脑,他缺乏清晰判断。李璘与李亨的较量仅仅维持了三个月就被李亨剿灭了,李璘本人被杀,李璘军队中所有的人都成了谋逆之臣,李白自然也难逃干系,被抓起来投入监狱。李白的家人到处跑关系,最后才得以免死判处流放。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经巫山时,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这样李白才侥幸重获自由。李白获释后仍不放弃*抱负,还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金陵、宣城一带活动。主要目的还是想谋求新的*机遇。当他听到李光弼率领大军已经进军到江苏泗洪一带,正招兵买马,准备抵御北方安禄山的残余部队,李白认为自己离金陵不远,恰好是投军报国的好机会,于是揣着一把宝剑赶往金陵。不幸的是,李白在投军的路上病倒了,于是他*折回当涂(现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投奔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李白就在当涂病故,时年61岁。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李白受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知识分子在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上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胸怀入仕从政,大展个人*宏图的理想,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并无特别清高的思想境界。而且李白自恃才华出众,追求的*地位还特别高,官欲特别强。他的一生都在为入仕为官而奔忙,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然而李白自以为是超一流的*家,而其实根本不懂*。他不懂得官场上的游戏规则,不屑于官场上的欺世盗名,你争我斗,尔虞我诈,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他的不幸和苍凉结局是他为自己定错了位,是“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害了他。我为诗坛上一代天骄的坎坷人生和多舛命运而叹惜。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9:07
十五始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