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1 2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23
1.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前人研究资料表明,中国东部*是由若干地块先后拼合而成,其拼合过程从晚古生代后期(早二叠世)开始到中生代结束。中生代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构造变革时期,至此,中国东部*焊合为一个整体。随后,滨太平洋域开始发展,中国东部转换为现今滨太平洋动力学体系。因此,中国*东部不同时期受不同应力状态的影响,形成了NE向或NNE向构造体系与近EW向构造体系的交汇的复杂构造格局。在中生代早期,中国东部南部地区受特提斯体系和古太平洋体系的联合作用(任纪舜等,1990),而在中国东部北部地区受西伯利亚板块南向挤压和古太平洋体系的联合影响(任纪舜等,1996;徐志刚等,2008),因此中国东部在中生代南北出现了不同的应力状态,但均具有碰撞-挤压的动力学特点;在中生代晚期,受现今太平洋体系影响,中国东部*开始了裂陷扩张(任纪舜等,1990),正是这种由挤压向拉伸构造应力的转换,造成了中国东部中生代异常强烈的岩浆活动,同时伴随着大规模的成矿作用爆发(毛景文等,2000;华仁民等,1999)。同时,区域性郯庐大断裂也对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场产生了重要影响(徐志刚等,2008)。
由于大型构造具有规模大、活动时间长、贯通不同圈层、控制岩石建造形成等,能从宏观尺度控制各类矿床的形成和分布(翟裕生等,1999)。于志鸿等(1984)在《对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域矿产关系的探讨》一文中,首次对中国陆地遥感影像线性构造解译和主要矿产的分布关系时,明确提出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分布的对称性、等距性及其所反映出来的陆壳活动性都可以作为成矿规律研究特别是较小比例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因素。王登红等(2009)就根据控矿构造及矿床分布的等距性这一特性来预测赣南地区钨锡矿床产出的位置。
胡受奚等(1991)在研究中国东部花岗岩类和成矿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关系时指出,中国东部自显生宙以来,特别是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强烈碰撞挤压过程中,产生的NE向、NNE向和EW向,其次为SN向走向,向*内部倾向的板块和板片 B型和A型俯冲、下行滑脱或推覆对黄岗岩类有关矿床的形成和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中国东部钼矿的共同点是多数形成在中生代,在中生代中后期受太平洋洋底扩张的影响,卷入太平洋的构造格局内,形成了NE向或NNE向中生代深断裂带,以及中酸性岩浆的侵位和喷发。同时,这些深断裂与前燕山期古老的近EW向构造的交错部位,往往是控制着中酸性花岗岩类侵位的场所,形成了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和与之有关的钼矿床带。即中国东部钼矿床及相关花岗质岩浆体均受棋盘格子式或行-列-汇构造系统的控制(毛景文等,2005;裴荣富等,2008):如东秦岭钼矿集区。由于秦岭造山带夹持于华北、扬子两板块之间,奠基于硅-铝壳基地之上,自古元古代中期首次开张以来,以裂陷机制为主导,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形成地壳深部和浅部均较复杂的近EW向构造带,成为后期最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中生代以来,由于西部特提斯构造体系和东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又被近SN向构造、NE向构造所复杂化,形成网格状构造格局,严格控制着后期岩体和矿床的定位。即东秦岭钼矿集区内中酸性小岩体、爆破角砾岩体及钼矿床的分布严格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出露在大断裂的两侧及断裂带中,EW向构造和NNE向构造的复合部位是中酸性小岩体的定位构造,并沿大断裂成群成带分布并构成密集区(图6-27)。
2.赋钼地层与钼成矿的关系
卢欣祥等(1980)年在研究河南省秦岭-大别山地区中酸性小岩体地质与矿化特征时就明确指出斑岩型钼矿床对地层没有选择性,包括地层的时代和岩性。秦岭地区钼矿床的矿化围岩时代从太古宙一直到古元古代、震旦纪甚至中生代均有。岩性有片麻岩、大理岩、片岩、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含炭质岩层等,所有这些地层中的中酸性小岩体均可以成矿。邵克忠等(1986)认为与钼矿床赋矿地层有一定关系,但并非局限于某一或者几个特定层位。如北方大型-超大型斑岩型及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大多赋存于中晚元古代地层中,并以晚元古代震旦系各层位为主,如金堆城矿田赋存于长城系熊耳群与蓟县系高山河组角度不整合面附近;夜长坪矿床赋存于蓟县系龙家园组中;南泥湖矿田矿床赋存在三道庄组中等,还有少数矿床赋存于太古界中(如雷门沟钼矿床)。罗铭玖等(1991)总结了120个钼矿床的地质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钼矿赋矿围岩多样,从震旦纪的白云质灰岩(喀左肖家营子钼矿)到侏罗统的砂岩、页岩(五华汶水钼矿),从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岩(繁峙后峪钼矿)到中元古界栾川群变质岩系(栾川钼矿)、寒武系变质岩系(分宜下桐岭钼矿),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金堆城钼矿)到上侏罗统火山岩(连城铜坑钼矿),以及地质时期广泛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系均有钼矿化发育。
图6-27 东秦岭中酸性小岩体分布与构造关系图
刘永春等(2007)详细统计了东秦岭-大别山钼矿集区内主要成矿岩体的侵入层位和钼矿体的赋存层位(图6-28),已知钼矿床成矿母岩侵入的地层十分广泛,从太古界太华群至古生界寒武系均有分布,说明小岩体定位地层没有选择性,岩体不受地层影响,矿化没有固定层位。并且岩体侵入的围岩岩性十分复杂,按不同的围岩种类统计共有14 种之多(图6-29)。成钼岩体定位的地层及围岩范围虽不受*,但在某一个地区则集中分布在几个地层和几种围岩中,显示地层围岩对成矿有一些影响(刘永春等,2007),并且赋矿地层多为含钼比较高的前寒武纪老地层。虽然富钼的地层是对成矿有利的(胡云中等,2006),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岩浆或成矿流体可能从围岩地层中萃取部分成矿物质,但绝对不是主要来源(卢欣祥等,1980);而岩浆源区岩石(上地幔和下地壳)中钼元素的含量对钼成矿作用有重要的影响(邵克忠等,1986;岳可芬,2006;胡云中等,2006)。
综合上述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层(或地层组合)可能对钼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乔怀栋等,1983),地层岩石的性质对矿床的富集及矿化类型可能有明显的影响:如围岩为栾川群的白云岩、大理岩等矿床可以出现矽卡岩及其有关的钼、铁、铜矿床;当岩体侵入到熊耳山群火山岩中形成斑岩型钼矿床。但绝对不是影响成矿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为钼成矿作用提供一个有利的物理化学环境(罗铭玖等,1991;罗照华等,2009)。刘永春等(2007)从东秦岭-大别山各种钼矿床总结出的地质规律是围岩的容矿裂隙(微裂隙)在成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容矿裂隙越发育,成矿熔浆或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的有利空间越充足,矿石越富,矿床规模越大。
图6-28 东秦岭-大别山成矿小岩体和矿体赋存地层图
图6-29 东秦岭-大别山赋矿围岩岩性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