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2 03: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04:25
中国古代有小学、中学、大学吗?
中国教育传统非常悠久,夏朝时便设有“序”、“校”、“庠”等专门的官方教育机构,后来商朝则增加了“学”和“瞽宗”,周代的官方学校则大致沿用了夏商时期的校名,并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制度。夏商周时期的官方学校只针对贵族子弟而设。除官学之外,春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力量削弱,学术出现下移,以孔子为代表的民间私学兴起。
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虽然就教学设施与教学制度而言,孔子的“传道之所可能算不上学校,但就其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而言,也可以算是学校了。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早期的教育对于“小学”、“大学”的区分,虽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但还是有的。
比如早在西周的贵族学校中,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学生,所教的内容已有所区分。对于刚入学的幼小子弟,有专门为他们而设的小学课程。具体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重点在于基本的识字教育、德行培养、情操陶冶、身体锻炼;而对于年龄稍长的儿童,则开始更高一级的教育。
孔子在自己的私学中,也继承了这种教学制度,先教小学部分的“六艺”,然后是以六经为学习内容的“大学”部分,以期学生担负起闻道救世的重任。六经:《诗经》《书经》(即《尙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后世的学校则继承了早期的这种划分方法,形成了教育的“蒙学”、“大学”两阶段制。
“蒙学"各代名称不一,诸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塾的“蒙馆”等都属于此’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育。蒙学之后,则是“大学”教育。一般而言,古代的小学阶段指学童13岁之前,这时的先生主要教其识字、背诵,13岁之后则对学生讲解文章的义理,并教授做文之法。
对人文学科来说,这种“小学”“大学”二分法的教育是非常智慧的,北宋文豪苏辙的“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便道出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所在。另外,现在的“中学”教育在古代虽然没有单独划出来,但也并没有跳过去,而是包含在“大学”教育之中。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在*设置太学,这是属于国家蕞高学府,在地方设置学宫。
到了隋唐时期,办学达到古代的极盛时期,学校有了更多的分类。值得称道的是唐朝时成立的“书院”,在宋代时达到顶峰,形成蔚为大观的“六大书院”。六大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明清的学校形式基本上都是从隋唐承袭过来的。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地方或私人创办的学塾,也就是私塾,遍布城乡,非常普遍。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洋务运动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浪潮的兴起,近代教育迅速发展,1902年,学堂成为一种新的学校形式,新式学堂也逐渐普及开来。在辛支*后,当时的教育部又重新公布学制,把“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因此,我国教育起步很早,但正式把教育机构称为“学校”的蕞早时间是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