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5:16
在南京附近的南朝陵墓,以齐、梁两代王公贵族的墓葬为多,因而石兽多属辟邪一类。也许由于雕工们彼此间的雕刻手法和审美观点的不同,因而所雕石兽在造型上各有特点,现举几件较完整、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绍于下:
梁武平忠侯萧景墓石兽墓在南京尧化门外神巷村附近,现存有护墓石兽二,神道石柱一,柱之上端嵌有墓表石,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平忠侯萧公之神道”。石兽本已沉埋土中,是解放后经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挖掘整理后重新建立的,周身还留有没入土中一千余年所形成的土渍痕迹。石兽高约2.20米,身长约2.50米,昂首吐舌,作前进的姿态。在造型处理上,雕工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形类狮虎的动物予以神化,不仅双肩生有飞翅,而且四肢劲健,表现得无比的凶猛,显示出一种令人震惊的威慑力量。古代统治者以此庞然大物来守护坟墓,其意义当不单是驱邪避恶,同时也是吓唬人民,夸示其地位的尊严特殊,以加强统治势力。从这一石兽的造型手法上,可看出是在写实的基础上,主要是在威猛吼叫的狮子形态的基础上加以夸张的。南朝雕工能体会到猛兽的性格特点,更能以宏大的魄力和强力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很成功地雕出这一雕刻杰作,是难能可贵的。
粱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兽墓在南京麒麟门外张家库村西,现存护墓石兽二,墓表石础二,墓碑一。石兽的体积大小与萧景墓兽相近,但却另具一种风格,其特点是肢体圆劲有力,更显得气势磅礴,不可一世,在雕法上也使人感到技艺熟练精巧,以与萧景墓兽相比,就感到后者具有较为朴素的气质。这似乎不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是不同的工匠们的不同师承以及本人才智修养的,体现。萧宏墓碑上的文字,由于长期的风雨剥蚀,多已难于辨识,但在向阳一面的碑侧,雕饰有八方连续花纹,雕法工整细致,可与同时代北朝多见的墓志边缘花纹比美,只是在花纹的结构上风格有所不同。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兽墓在南京栖霞山附近甘家巷村的一所小学后侧,石兽和墓碑等都在这所小学的前院内。除二石兽完整保存外,还有墓表石柱一,墓碑二,另有龟趺碑座二,可能是由他处移来保存的。萧秀墓石兽在造型风格上与上述两墓的石兽又有不同,即运用较多的装饰手法,并把肢体夸张得特别粗壮有力,好像要以此慑服对方,也因它是在小学院墙之内,观者只能从近处端视,不能退远,因而更加强了体躯的庞大感。从雕刻手法上,可看出它是出自另外的名工之手。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兽墓在南京市区的东南约50公里,地名狮子干,属句容县境的“石狮公社”,是距南京市区最远的一座南朝墓,也是南朝墓兽中形体更大的一处(目测高约3米以上)。当1974年9月著者前往调查时,正值农闲时期,田野中少有人迹,在一望无际的平野中,遥望有两个小黑点,知道这正是要寻访的石兽目标,沿着一片碧绿的稻田田埂走去,逐渐接近了这对屹立稻田中,分外显得气势雄伟的石兽,还有一对墓奉石柱也完整竖立,只是未见墓碑。石兽和墓表全是浸沉在水田中。但其他墓兽,多数已倒毁不全,独此处虽已浸在泥水中一千多年,仍毫无倾斜沉陷,其基础工程之坚固可以想见。
萧绩墓石兽之所以显得形体特大,是由于它体躯直立而非行动姿态。在造型手法上,特别概括简练,使体积感增强。虽是直立,但却显示出起走之势,正所谓静中有动,生气毕现。面对这件大圆雕,很容易联想到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中的卧马,也是卧地欲起,静中寓动的表现手法。不仅如此,即连利用巨石的剖立面以进行适当加工上,也与西汉卧马有某些相类之点。但如就形象神态的生动和雕技的熟练来评价,则其艺术感染力似稍逊于上述三处墓兽。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兽这一处是不属于南京而属于丹阳帝陵范围。距南京市东约80公里。梁武帝(503~548)在南朝帝王中是统治最久的一个,他的护陵石兽也雕刻得特别高大、雄壮,在石兽造型上,由于是皇帝才能用以护陵的麒麟,它和辟邪在象形狮虎方面大体相同,只是又吸收了一些神龙形象的想像,颈部伸高伸长,使观者感受到一种特别高大的气势,这是符合统治者所需要的“君临天下,臣服万民”的权威思想的。石兽原为一对,现仅余一件。据实测,石兽高2.70米、长3.30米,头上有双角,张口吐舌,姿态雄强,远远望去,很像一头高大的狮子在大地上迈步前进。而且雕法纯熟精练,造型完美,可称是南朝帝陵石兽雕刻中最为出色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