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2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04:30
现代小品的发展与电视的普及密切相关。在全民娱乐的背景下,小品和央视春晚的发展无法得到促进。
小品本身的趣味与春晚民俗功能的定位是一致的。又在庆祝春节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小品的功能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使得现代小品与央视春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大众口味迅速变化的电视时代,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还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观众,小品通过几次创新完成了从审美形式到艺术形式的转变。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素描近40年的核心命题。
用身体讲故事:哑剧小品
追根溯源,戏剧正是赋予素描丰富的艺术基础。
在表现形式上,个人表演占据了早期中国小品的核心框架。以喜剧为主要审美风格的小品显然受到了西方戏剧美学的影响,甚至包括中国戏曲中的小丑和西方默片的喜剧表现形式。
人体表演的典型案例自然是从素描的表演美学中提取出来的。因此,“用形状讲故事”的哑剧速写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一种重要的速写形式。
身体艺术的突出
在著名的哑剧作品《吃鸡弹琴》中,王景宇和严顺凯以舞台表演为框架,夸张的形式,通过身体向观众传达丰富的个人情感。喜剧表演摆脱了戏剧艺术的哑剧小品,完成了视频形式的二次传播,从而达到了“与人同乐”的神奇效果。
为了用身体美学来宣传故事,自然导致了一些哑剧速写。其中尤本昌扮演哑剧《淋浴》,完成了对王静宇、严顺凯的超越。由于设置在一个特殊的淋浴场合,您将体验到更多在淋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尴尬,表演让人信服。《阵雨》成为了当年的哑剧小品杰作。
极其简单的道具
哑剧速写的另一个特点是几乎不存在的道具。因为哑剧是按照舞台剧的表演要求来演的,所以对道具存在的附加定义隐藏在形体的展示中。此外,为了保证舞台效果视觉建设的统一,道具的虚拟化也成为一种必然规律。
“沉默胜过声音”。“吃鸡”里没有鸡,“钢琴”里没有钢琴,“淋浴”里没有浴室,等等。道具的消失进一步延伸了肢体表演的创作空间。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陈培、朱世茂小品》上映。吃面条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哑剧的形式重新定义了现代中国素描。
使用故事来驱动性能
在无声小品中,动作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唯一因素。演员一旦有了声音,语言就逐渐取代了身体,成为推动剧情发展、构建小品审美的首要元素。这一时期,陈培、朱世茂的声音速写成为最受认可的速写形式。
不仅在于语言艺术,语言与身体并重,进一步丰富了素描的表现内涵。而小品也是从戏剧到情节的转变,从舞台到故事的转变。《吃瘦》的故事设定在电影的背景下,这增加了内容的方向感。
身体表情和语言同样重要
与早期的哑剧速写相比,陈培速写的整体复杂性是另一个特点。除了故事情节,作品中还体现了丰富的肢体感、表情感和言语感。例如在《吃面条》中,陈培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表现主人公从饥饿到饱的整个过程。
表达的变化传递在身体上,与诵读台词的人物的互动增加了小品整体的荒谬性,最终回到了故事本身的背景。最后,为了做出好的电影台词,陈培将人物的多种状态联系起来,融入到特定的语境中,从而达到人物、表演和故事的完全统一。
正角和负角的重叠
如果说哑剧小品可以概括为一个人的表演艺术,那么陈培和朱世茂的积极、和谐的角色组合又进一步增加了小品的戏剧张力。
陈和朱的表演,也来源于喜剧艺术,尤其是在制作羊肉串,电影,主角和配角,*和小偷,都能充分体现出来。与传统相声相比,朱世茂和陈培思在动作的状态下诠释了喜剧个性的魅力,更令人信服。此外,两者在表演中形成的“对比感”赋予了表演的灵活性、舞台的延展性和故事的不可预见性。
特别是在《*与小偷》中,由于影片所带来的荒诞效果被及时带入小品大众,陈培与朱世茂的角色多次互换,大大增强了戏剧效果,拉近了与观众的亲和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小品进入了繁荣的阶段,内容的产业化和市场定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内容以大规模生产的形式出现后,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素描又发展出了新的特点。
叙述成为核心元素
陈培的新写生成为推动写生创新的典范。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这一时期的小品叙事有了明显的增强。由于剧本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叙事逐渐占据了小品的核心位置,演员的表演最终服从于剧本。
这样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又使情节取代舞台成为推动演员表演的首要因素。人物的身体被放置在故事中,真实感和立体感的人格都有社会土壤。然而,在真实框架中产生的喜剧效果更能为大众所接受。此外,价值传递的意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素描中逐渐凸显出来。早期的肢体技巧和言语技巧最终屈从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为故事服务,引起了观众的移情。
随着社会内涵的增加,素描艺术的社会价值也随之增强。
当地文化的融合
与陈培、严顺凯等学术艺术家相比,赵本山、潘长江和赵立荣等明星逐渐在央视春晚上崭露头角。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为小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例如,赵本山、宋丹丹1998年的《昨天、今天、明天》中,东北农村与北京之间的巨大城乡差距构成了小品的本质戏剧冲突。
在“卖拐卖”之后,东北词汇“虎游”、“泡腾”广为流传。通过小品的渲染,进一步增强了东北方言本身的情感魅力。除了方言,民间艺术也成为素描创新的土壤。在赵本山、范伟较早表演的红高粱模仿队中,二重唱、歌舞与速写艺术形式的结合,进一步开拓了速写艺术的新形式。
在潘长江主演的《过河》中,在小品上加上了一段即兴的音乐。由音乐驱动情节,借鉴了一些歌舞电影套路。在现实之外的艺术感受,通过歌舞,达到中和与局部的元素,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同样,赵丽蓉凭借多年的演技,将天津和唐山的喜剧文化融入到她的小品中。1995年的电影《这样的包装》就是现代歌舞、说唱、评剧相结合的一个例子,这三者都在小品中呈现出来,在创新的同时又有一种超然感。
草根阶层的崛起
如果说陈培的速写部分属于精英,部分属于大众,那么赵本山真正把速写带给了草根家庭和老百姓,成为一种老少皆可接受的艺术形式。也许赵本山小品的流行与春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电视的广泛普及和民用娱乐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观看小品,小品的进一步普及已成为必然。首先,这个故事更容易理解。为了赢得公众的青睐,小品逐渐将故事置于基层和农村,讲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直来直去的叙事方式,简练流畅的台湾字句,降低了鉴赏文章的门槛。
例如,在《卖蟹男》中,小人的心被放大了。范伟所扮演的单纯单纯的角色与赵本山的大*之间的强烈反差,代表了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两种心态:一是追求利益,二是不违背良心。其次,语言技能更丰富。90年代的小品逐渐从相声中摆脱负担,歇后语、东北关口、字句双关语的出现越来越多。从打油诗开始,延伸到家常对话,这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写生的标准。同样,经过民间歇后语的改良,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如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各种家喻户晓的童谣增强了演员的人格魅力,形成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内容交流。随着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意识的碰撞和思维的焦虑被进一步蛊惑,电视娱乐不再是大众的唯一形式。同样,地方电视台的兴起,春节联欢晚会娱乐功能的分工,大众感官愉悦下的审美趋势,都给小品创作带来了更加活跃的思维。在文化娱乐迅速兴起的背后,创新仍然是在非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下素描发展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散文呈现出以融合为主导的变化特征。
相声和喜剧的新融合
随着德云社和新的民间相声团体的兴起,相声的语言艺术成为小品的重要参考来源。接地气的话语,冷幽默的对话,在台词小品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而相声的语言特征也被嫁接到了小品中,并与当下时代相结合。在参考之外,小品避免了道具少、形体少的相声特点,将空间打开,进一步加强了场景的真实性。在新时代的素描中,我们可以看到素描空间的延展性与言语的丰富性的进一步融合。
话剧综艺与小品的新融合
随着以麻花开心为代表的民间剧团的流行,小品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从本质上讲,小品与戏剧是同一种艺术形式,戏剧的发展实现了小品的最大赋权。例如,春节晚会小品《今日的幸福》,该剧的场景再现,演员的对立统一等,都直接运用在小品中,却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此外,随着综艺节目《快乐喜剧》等各种类型的喜剧综艺节目的流行,戏剧、小品、相声的界限进一步被消解,幽默被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互联网多样性和素描的新融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的智慧为小品素材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灵感,这在冯巩的喜剧中很常见。如何让小品在网络上广受欢迎,成为其创新的重中之重。弹幕、信息、列表等直接参与形式,进一步加深了舞台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甚至在过去的几年里,网络笑话也经常出现在短剧中。
但近两年来,小品的出现本身又被进一步弱化,甚至统一归类为“喜剧表演”。在今年的芒果电视广受欢迎的喜剧综艺节目“这是一个很好的笑”,沈腾,谢Na和李丹担任法官,将卡线,身份交流,互动的法官和其他新形式下外观,丰富创新的意义上的喜剧舞台。此外,由演员组成的竞赛,评委和观众的深度参与,使得喜剧足以打破原来的“墙”,展现出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人性的一面。
从20世纪80年代春晚小品到今天的喜剧,小品经历了简单、复杂、立体、融合四个阶段的过程。40年的演变,也代表着中国人对喜剧的不懈探索。如果欢乐是喜剧的低阶,那么幽默无疑是喜剧的高阶。对草图演变的思考从草图开始,但不限于草图。有了多样化的舞台,喜剧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04:31
我认为沈腾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舞台之王的,因为沈沈腾的小品都是非常搞笑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04:31
我觉得会是沈腾,现在沈腾可以说是中国喜剧街一哥,他最有实力成为下一个舞台之王。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04:32
个人认为是沈腾,可能是因为喜欢他的原因,带了滤镜,沈腾这两年没有小品作品,但是前几年春晚的作品很惊艳,而且还紧扣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