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3 07: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47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异族入侵事件,对汉民族来说是史诗级的灾难。因为这事发生在西晋,所以后世把罪过都推到了西晋身上,但是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五胡乱华事件。五胡乱华的原因一问三不知,把所有错都怪到司马乱政上面了,形成了“遇事不懂,司马乱政”的风气。那么问题来了,导致五胡乱华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司马家到底要负什么责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五胡乱华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三国引进外援构成潜在危机
游牧民族是汉朝的心腹大患,为了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无数汉人战死在边疆,但始终没有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事实上游牧民族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纵观历史也没见哪个朝代解决了游牧民族的问题,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来遏制游牧民族的问题。武力是解决问题最粗暴的方式,秦汉两朝都没有用武力战胜匈奴,汉武帝打的国家几近崩溃也没能解决游牧民族的问题。最后汉朝是通过肢解匈奴,用经济援助安抚南匈奴,用武力敲打北匈奴,这才换来了和平。
但是这个和平的代价有点高,首先汉朝每年要拿一亿钱来援助南匈奴,保障其民生;而且对待北匈奴需要频繁征战。东汉时期窦宪消灭了北匈奴,但是西北的羌族对东汉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东汉又需要战羌族。永初年间羌族大规模反叛,东汉用了十四年才平定羌族叛乱,你猜猜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高达240亿的战争开支(东汉财政年收入不过80亿钱)。沉重的战争开支迫使东汉改变,一味的征战必定会导致国家财政体系崩溃。但是当时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东汉只能尽可能降低征战成本,也就雇佣少数民族作战,董卓军队的主力就是少数民族。
用少数民族有两个好处,其一就是便宜、其二就是战斗力猛。不光是董卓,孙权、曹操、诸葛亮都曾用过少数民族,山越、乌桓、南蛮长期为魏蜀吴供应优质兵源(ps:曹操的乌桓骑兵是天下名骑、东吴灭国后二十万军队有一半是山越人、诸葛亮用南蛮人组建了无当飞军)。但是同样为历史遗留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少数民族如何处置?你用人家当兵,那最起码要给人家解决户口问题吧。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开始让少数民族内迁,曹操引进乌桓人、孙权引进山越人、马超引进羌族、氐人,这群人在三国时期就渗入到了中原。
为了解决战争成本、加强战斗力,三国都有引进外援。但是这些外援经过繁衍,形成了一个危险因素。那就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习俗都导致一系列矛盾出现,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徙戎论”(主要思想就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魏晋都有人提出这建议,邓艾、傅玄、江统就是代表人物)。说白了就是遣返那些少数民族的人,避免这群人聚集造反。但是已经晚了,经过长期的繁衍,少数民族占人口比重非常大。关中百万人口,大半都是胡人,你怎么迁移?(“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事件为西晋初年,数据出自江统)强制遣返只会激化矛盾,以至于爆发冲突。
这就是法国现阶段的问题,很多人问为什么法国不强制遣返黑人,其实就是怕生变,统治者都在尽力阻止在自己任期内雷爆炸,退休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内迁已经成了一个雷,曹魏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要扫雷,但是统治者担心局面不稳,所以默许了这颗雷的存在,以至于雷越来越大。这是对自身的负责,但是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纵容雷变大就是最大的罪过。基于这个因素,五胡乱华事件是必然的,只不过是什么时候爆发?爆发规模有多大而已。
社会减产导致左派开始反对右派
现阶段有两个特殊名词,分别为左派和右派。左派就是支持改变现有旧秩序的人,右派就是支持维持现阶段秩序的人。其实左右派历史上早就有了,只不过没这个名词而已。古代右派就是皇亲国戚、官僚阶级,左派就是穷苦大众。西晋时期采用了“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七十亩土地、女子三十亩(百姓编制),一品*五十顷、之后每降一品少五顷,八品就是四十五顷,以此类推到九品十顷(*编制)。土地制度的不公导致社会阶级严重两极分化,而且“九品中正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享受高级*编制,占有的土地比较多,所以士族所拥有的财富远远高于百姓。
正常情况下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问题出在西晋时期气温格外的低,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中提到了气候对王朝兴衰的影响。在古代封建社会是处于小农经济,土地产量严重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气候影响土地产量,土地产量影响王朝兴衰,这一环扣一环,气候降温必定导致王朝走向衰亡。古代70%~80%的战争主要分布在冷期,历史上四次乱世基本上都和冷期重合。西晋时期大规模降温导致农业大量减产,左派数量明显变多。士族可是妥妥的右派,任你两汉魏晋南北朝,我世食二千石。无论王朝变化,士族总能吃到蛋糕,他们是现有秩序的拥护者。但是百姓们都要饿肚子的啊,他们肯定希望改变现有秩序,少数民族改变的情绪更加强烈。
当年东汉每年给南匈奴一个亿的经济援助,但是现在西晋向少数民族收税,而且税收逐年加重。如果西晋能和东汉一样大方,每个少数民族发一个亿,那我估计五胡乱华也不会在西晋时期爆发。但问题在于西晋发不起,气候降温导致百姓收入骤降无法足额缴税,而且士族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西晋年收入远不如东汉。你别看西晋赚钱不行,西晋花钱行啊。西晋上层社会奢靡成风,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西晋上层社会的钱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钱必定成为百姓沉重的负担,所以你看五胡乱华时期北方还是有不少汉人臣服少数民族统治的。为啥?跟着西晋吃糠拉稀,跟着少数民族还有活路,你怎么选?当然了,很多人都在拿少数民族*说事,但是少数民族也有大力拉拢汉人的*,比如苻坚重用王猛。
西晋的*缺点必定导致危机爆发,即使没有五胡乱华也可能会有农民起义。但是西晋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西晋就是基于右派(士族)支持下才建立的,它只能把压迫嫁接到左派(百姓)身上。左派是有承重能力的,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反对现有秩序的,但是一旦有了契机,左派就会趁机搞事。少数民族就是瞅准了机会,拉拢左派掀起造反的。匈奴贵族刘渊造反的时候“远人归附者数万”,你说这里面会不会有汉人?答案是有的,胡人建立的政权里面多多少少都有汉人,石勒就是依靠汉人流民和羯人占领的河北,且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军事能力腰斩导致野心家起事
左派蓄谋已久是事实,但是造反是需要契机的,西晋初年为什么不造反?原因是西晋的军事能力还在,造反风险太大。虽然五胡乱华有着必然性,但是需要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五胡乱华,这一事件就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不止八王,只不过主要参与者是八王,所以成为八王之乱。皇族为了权力引发了严重内乱,大大消耗了西晋的军事能力,以至于国家陷入虚弱时期。很多人把八王之乱归结为五胡乱华的主要因素,我个人认为不对。五胡乱华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八王之乱只不过是个契机。就算没有八王之乱也会有五胡乱华,只不过八王之乱这场偶然事件提前引发了五胡乱华。
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五胡的破坏力
五胡乱华”和“安史之乱”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前者的规模、血腥程度都要远强于后者。为什么前者的破坏力那么大?原因就是有大量汉人精英加入了少数民族的阵营,以至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和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就是王猛,王猛辅佐苻坚建立的前秦非常强大,以至于和东晋分庭抗礼。王猛是苻坚的大功臣,后世也有人认为王猛“功盖诸葛第一人”。但是王猛为什么跑到少数民族?为什么这样的精英不去东晋?原因就是九品中正制度对寒门精英的压迫。
王猛曾经见过桓温,并且凭实力征服了桓温,以至于桓温感叹江东士子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甚至一度想着拉王猛去东晋。但是东晋的上层社会被士族把控,寒门精英很难有出头之日。外加上王猛的师傅说:“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你在这里就能受重用,为啥去东晋?就这样王猛放弃去南方,选择辅佐苻坚。在五胡乱华时期有多少这样的寒门精英拒绝南下?刘渊攻破洛阳的功臣是王弥、石勒的右侯是张宾、苻坚统一北方全靠王猛,这些寒门精英加盟胡人导致五胡乱华的破坏力变大。
受九品中正制度的压迫,寒门精英最高也不过跻身于下品*,但是胡人对这批寒门精英非常重视。王猛死后,苻坚三次临棺痛哭,按照霍光那样的规格重葬王猛,尊其为“武侯”,前秦上下哭王猛的声音三日不绝。这种殊荣是东晋给不了的,但是胡人给了。自己不重视人才,有的是重视人才的人。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引进外援就已经构成了潜在危机了,一大批人提出了“徙戎论”。那个时候曹魏的实际统治者已经成了司马氏,司马氏为了稳定局面纵容危机越来越大。为了自己能篡位成功,对这些危机不闻不顾,以至于危机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然,引进外援是一个因素,经济下滑、上升通道变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百姓有从众心理,很容易被群体所裹挟,一旦被阴谋分子所利用,那必定酿成祸乱。西晋无法阻止危机进一步扩大,同时也无力解决危机,这是西晋最大的罪。五胡乱华同样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因此三国引进外援这件事完全可以当成反面典型,以儆效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47
司马炎统一全国后,有鉴于曹魏亡国的原因(由于曹丕对曹氏宗亲的*才使得司马家很轻易的夺取了大权),于是司马炎重新恢复分封,大肆册封司马家的权贵在各地,让他们可以自主招兵,以巩固司马家的政权。加上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大问题,立了弱智儿子导致了后来的贾南风乱政。司马炎死后各地藩王纷纷起兵开始争夺皇位,由此开启了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中原大乱后,北方异族开始蠢蠢欲动,最后也都起兵反晋。后匈奴人刘渊灭亡西晋史称永嘉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