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四牌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07: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09:17
濮阳四牌楼,又称中心阁,位于濮阳老城十字街交汇处,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知州龙大有彰扬都御史侯英(濮阳人)为官清正、秉公执法而立。(龙大有任开州知州第二年建成“明道书院”,开州庠生侯大节捐家田为“明道书院”学田,龙大有颇为感动。龙大有又念怀侯大节祖父侯春、父亲侯英正义,在十字街心立四牌楼颂扬侯家义举。)阁高8.6米,长宽各6.6米,面积43平方米。该建筑为木石结构,呈方形,四角以石柱支撑阁顶。阁顶以全木构成,扣榫严紧,四角各有斗拱相托,阁檐上挑,上覆琉璃瓦,青光闪烁。顶脊塑八只蹲狮,栩栩如生。四道垂脊各塑龙、凤、鱼、马,呈龙飞凤舞、鱼跃马腾之状。
垂脊四角套兽下垂铜铃,风吹摆动,叮当作响。阁内绘饰图案,雕梁画栋,非常美观。外壁四块额板,雕字如斗,苍劲有力,为书法家刘文选所书。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概括了濮阳历史悠久和地理的重要位置。
“颛顼遗都”讲这里曾为五帝中的颛顼建都之地。实际上,颛顼建都之地并不在濮阳老城,而是在老城东南十华里处的高城遗址。颛顼去世后人们称其为“颛顼之墟”,或叫帝丘。春秋时卫国都城迁至此处仍称帝丘。后来卫国衰落,因濮水由城南流过,人们便将帝丘改为濮阳(大概是公元前240年)。汉武帝时黄河瓠子口决堤二十余年没修,致使帝丘城被洪水淤淹。现在的濮阳县城始建于五代后晋,北宋澶渊之盟后发展至鼎盛。
颛顼帝统治辖区“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史记·五帝本纪》),大体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版图相当。黄帝统治时华夏没有固定的帝都,自颛顼始,定都帝丘,华夏自此产生第一个首都。
“北门锁钥”和“河朔保障”是宋朝时的事,当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南侵中原,濮阳(那时称澶州)重要的地理位置扮演了阻隔其入侵的屏障作用。
公元1004年,辽大举南侵至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劝谏下,渡过黄河至澶州北城(现在的濮阳)对辽“亲战”。后来辽宋议和,订立了和约,史称“澶渊之盟”。辽侵中原多次败在濮阳城下,辽视濮阳为禁地,宋也以濮阳为北方屏障,“北门锁钥”、“河朔保障”便由此而来。
“澶渊旧郡”渊源久长。澶渊是位于濮阳西、内黄南的一个内陆湖泊。澶渊郡初见于春秋时期,归属卫国,郡治设在澶渊湖泊南,主要职能是管理湖区事宜。春秋时诸侯会盟有两次就在这里。公元前553年,齐国和晋国为争夺对小国鲁、卫、曹的统领权,几年战争争夺难分胜负的情况下,在澶渊进行和谈(由13个诸侯国参与),最后订立合约。公元前543年,宋国遭遇灾荒,仍是上面这些国家在澶渊聚会商讨救助宋国方案,最后达成了救助协议。公元前241年,秦国占领帝丘,建立东郡。公元948年,州治迁至德胜南城,改德胜城为澶州城(现在的濮阳县城为德胜北城)。
四牌楼栏板上的十六个字,概括了濮阳古老文明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原四牌楼上刻字与现在并不相同。嘉靖《开州志》载:“四牌楼坊,在十字街心,东扁宪副,西都宪,南颛顼名都,北汲黯故里,知州龙大有立……”。现在的四牌楼刻字为“东曰颛顼遗都,西曰澶渊旧郡,南曰河塑保障,北曰北门锁钥”,为1982年修葺后刻字由濮阳籍著名书法家刘文选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