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05: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55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是青年宗白华的基本人生观。它实际包含了两种取向,即以“同情”为基础的“幽默的人生观”和以创造超越为基础的“悲剧的人生观。”前一种人生观因主体与对象的融合、“天人合一”而具有浓厚的审美特征,后一种人生观强调*( 意志)有秩序、节奏的实现,更多的是对自身与对世界的改造,实质还是一种权力意志,是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体现,未曾超越主客二元对立。 如此,则宗先生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为这种“至动而有条理”、充满音乐性的“艺术人生观”寻找一个形而上的本体依据,即生命本体自身也健动不已、创化不息,但这种运动又遵循一定的规则与秩序,从而充满节奏与旋律,而不是毫无方向与秩序的盲目冲动。以柏拉图“理念论”为代表的唯理论,强调本体(“理念”)自身是时间之外的永恒绝对存在,现象界才运动不居,生灭无常;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又都是绝对自由的意志,各执一偏,都不能满足宗先生的要求。宗先生要建构的生命本体论,应该是柏拉图本体论与柏格森本体论的综合:生命本体一方面流动不居、创化不已(“生命之流”),一方面这种运动又要遵循永恒不变的规律或秩序(“万象变易之上的不变易”,如同“理念”),而西方哲学史上其它如唯名论、机械论、唯物论都不能提供宗先生所需的资源,因此,宗先生逐渐走上文化的还乡之旅,在本民族的思想传统里找寻更多的启示与灵感。我们看到,在道家尤其是《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宗先生找到了所需要的理论资源:所谓“生生而条理”,“生生”即是指生命本体的健动创化不已, “条理”即是指生命创化所遵循的形上永恒之“宇宙秩序”。宗先生因而在《易传》宇宙一本体论的基础上建构起自身的生命美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