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3 14: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1:26
周末和老同学相约聚餐,各自带了家属。本来是简单的家庭聚会,却因为一个孩子的状态让我感触颇多。
因为我们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大家一年难得见上一面,许久不见的男孩子变化挺大,个子明显高了,却没了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一直蜷在沙发上玩 游戏 。
吃饭时,反复催了几遍也没有起身,眼睛一直盯着屏幕,手上也不停地操作着。朋友有点尴尬:十来岁的年纪就是特别迷 游戏 ,以后看来要和 游戏 “抢”孩子了。
小孩子对 游戏 天生有好感,这点我太理解了,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被拳皇迷的不要不要的,我们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溜进 游戏 厅里打街机。不管是格斗还是*战,只要一投币,肾上腺素就极速飙升。
但是理解归理解,现在的 游戏 方式我们儿时那会已经大大不同了,首先是 游戏 的获取渠道太方便,一个手机就能搞定,使得 游戏 的参与者越来越低龄化:从孩子不吃饭到不想孩子打扰我们工作再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只要打开手机或iPad,那些花花绿绿精彩纷呈的画面能全部搞定这些难题。被 游戏 喂养大的童年,真的能在少年时代立刻扭转,一改玩 游戏 的习惯吗?
而且 游戏 商为了盈利,会从各个方面提升玩家的兴趣和依赖性,孩子一旦上瘾,想和 游戏 抢孩子?不好意思,爸爸妈妈很难赢!
《上瘾》这本书的作者尼尔·埃亚尔在该书中就提出了“上瘾模型”:
它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诱人的目标,每个 游戏 都有级别,级别就是小目标,目标实现后往往配以炫目的特效,这种视觉刺激对于玩家来说,是在生活中难以体会的满足感,也是“上瘾”的第一步!
第二:即时反馈,达到小目标后立刻有奖励,通过分数,级别来体现出来。从心理上满足了玩家渴望肯定的需求。
第三:毫不费力的进步,学习上进步非常艰难,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但 游戏 里边进步很容易,只要你练习几次,技能就能掌握,只要掌握这个技能,就能够提高战斗力,就能让自己更快地升级!
第四:逐渐升级的挑战。任何的 游戏 一开始都很简单,它是逐步提高难度的。如果刚开始就很难的话,人们就不玩了。人们享受逐步挑战带来的乐趣。
第五:未完成的紧张感,每次玩 游戏 ,我们不可能一直成功,如果一直成功,人们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每次都有小失败小失误,正是这些小失误让人感到刺激,人们愿意再一次投入 游戏 。
第六:令人痴迷的 社会 互动,现在的 游戏 都是多人在线互动 游戏 ,所以需要找队友,组战队,需要一起来完成任务。在打配合中,我们就能得到队友的认可和鼓励。
这六个方面不但考虑到了 游戏 的刺激程度,更从人固有的弱点入手,让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得到了满足,已经不仅仅是参与了 游戏 ,更把 游戏 扩大为“社交”!连大人都扛不住,更何况心智还没成熟的孩子们呢!
当一个孩子陷入 游戏 的时候我们是痛心的,但是靠个人的意志力真的很难对抗工业化资本化的 游戏 厂商,连北大教授褚殷也发出了同样的声音:游戏 成瘾,必须考虑背后的原因!
那么,除了和电子 游戏 “抢”孩子,爸爸妈妈还有别的方式吗?
人不是机器,一定要有放松的时刻,持续紧绷后的放松能让我们活力满满,为再次出发积累电量。不止是孩子,连我们大人也需要好好的放松,这样看来,“玩”,怕是比“学”更能伴随我们一生。
同时,玩又很奇妙啊,看似虚度了的时间,却以另一种方式给予我们回报,像是一颗人生的彩蛋,不知不觉间给我们惊喜。如果是多人 游戏 ,一定是个协作的过程,孩子们在玩里默默地感受着人际交往的方式。我们的第一次社交,大多都从一句: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开始吧,单独玩耍也是个动脑子的过程,怎么把时间过得有滋有味,快乐放松也是一门大学问,多少孩子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如果我们回首童年,想到玩的方式就只有电子 游戏 ,那无疑是非常可悲的,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不再重来。让孩子会玩,就相当于有了对电子 游戏 的天然抗体,非常重要!
孩子要学会的玩耍,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总之,只要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孩子们觉得什么合适就玩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上培训班不是玩
不少爸爸妈妈会说,我们给孩子玩的时间不少啊,那些乐高课啊,篮球课啊,舞蹈课啊,都是不要求孩子真的学出多么了不起的成绩,主要是去和同龄人一起玩就好了啊。
这个点可是真的想错了,玩是一个自在放松的状态,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应该自由地发挥天性,而不需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
而且爸爸妈妈一旦给孩子报了培训班,就不应该把培训班当做一个 游戏 的场所。学习是一个需要付出毅力和坚持的事情,也是在不断地坚持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收获的快乐,和 游戏 中松弛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爸爸妈妈一开始就给孩子混淆了“玩”和“学”的概念,孩子也更容易半途而废,是完全没有好处的。
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奔跑
要说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丹麦绝对是榜上有名的。在丹麦,一年有6个月昼短夜长,在这个连小狗都容易抑郁的国度里,丹麦人的幸福指数却始终在全世界高居榜首,其原因就是丹麦人对孩子的玩耍教育!
在丹麦的幼儿园里,孩子的储物柜中随意挂着可爱的小雨具,各式各样的连裤雨衣和小雨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丹麦天气多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刮风下雨。没有关系!这可不是丹麦人减少户外玩耍的理由,无论雪天,还是雨天,孩子们随时都会走到户外,只要穿好了雨衣雨鞋,便意味着装备齐全,便意味着准备好了心情,便意味着可以无拘无束的撒欢了,总之一句话,把衣服穿对就好了,无论什么天气,都是玩耍的好天气!
小猪佩琪这个动画片陪伴多少孩子渡过了一段甜蜜的童年时光?我也陪儿子看了不少,每次看到佩琪一家欢乐的踩水坑儿子都会羡慕的两眼放光,夏天的雨后我们就自在的踩水坑吧,童年很短,我愿意做儿子眼中可爱的“猪爸爸”!
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
孩子天生就会玩,动物世界有个特别经典的镜头,就是小动物们在追逐打闹的过程中学会了躲避危险,抓捕猎物,我们人也是一样啊,小的时候孩子用小手小嘴 探索 世界,爸爸妈妈还是有点担心的,但是孩子大一些,当到了4/5岁的年纪,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内,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玩什么。
孩子的玩耍,可能很幼稚,也可能会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爸爸妈妈辛苦了一天,看到家里这么凌乱,一定很烦躁,所以,给孩子划定一个自由玩耍的空间,既能保障了孩子可以自在的玩耍,也能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有一阵子我儿子特别喜欢撕纸,看着散落一地的纸片,都会逗得他哈哈大笑,烦吗?很烦,要收拾而且浪费,但是好处在哪里?通过手部的精细化动作,锻炼了手部小肌肉,对孩子有帮助。我整理了不再需要的稿纸,揉软了和孩子一起撕,大纸片变成小纸片,小纸片被我们“加工”得更加细碎,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当爸爸的我呢?不得不说,感觉还真的挺减压,也是个意外的惊喜吧。
对孩子来说,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很好,但是,有独自玩耍的时间也非常重要,独自玩耍时,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做决定的感受,这时,他们便获得了这样的机会:自己采取行动,不断调整、对解决问题。在玩耍过程中积极的体验能够带给孩子一种胜任感,同时,这种胜任感又能直接转换并增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从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有趣的事情,都在生活中
我生于八十年代,在我的童年时代物质远远没有现在丰富。想要吃点不一样的,穿点不一样的都要自己动手。全家一起做家务,一直都是我们家的一个“重头戏”。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秋天番茄丰收的时候,全家一起把番茄做成番茄酱。
那时也没有专用的玻璃瓶,我妈从医院的熟人那找来很多葡萄糖的输液瓶,放在大锅里煮沸消毒,西红柿烫了皮,捏碎装进去,没有任何添加物,就是西红柿的原汁原味。
每年我们都做四五十瓶,全家一起动手特别快,一边忙着一边闲话家常,妈妈从不嫌我们小孩子笨手笨脚地添乱,放心的让我和姐姐自己操作。小时候特别期待做番茄酱,晒菜干的时候,内心隐隐觉得自己也是家里的主力。
全家一起晾床单好玩,一起晒被子好玩,第一次做饭做菜也觉得好玩,这些都是属于我的童年回忆。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有滋有味的小事,如果不让孩子体会,多么可惜?以轻松的心态掌握了生活的技巧,不也是“玩”的另一重境界?
直到接触了儿童心理学,我才发现,原来在生活能力的提升也是培养孩子“价值感”最有效的方式,这个“玩”的意义确实更深了一层。所以教育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自然就有了融入我们骨血的能力。
只要是孩子可以做的,就让小家伙参与吧,为什么要把做家务和吃苦划上等号呢?全家人一起放下手机,剥剥豆子聊聊天都是极好的休闲时光啊~
玩,让我们一直是个小孩子
也许我们终究一生,这个“玩”也仅仅是个爱好级别,远远达不到专业程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姥爷特别喜欢蝈蝈,秋季里的虫儿,到了冬天最是难挨,记忆中姥爷都是把蝈蝈贴身放着,贴着身子暖和,死不了呢。姥姥有时也会嘀咕几句:“这个老头子,还跟个孩子似的喜欢这些个没用的。”但是并不会做太多阻拦,因为她知道,姥爷大半生受苦,颠沛流离的少年时代,贫苦的青年时代,家人都走得早,吃了太多生活的苦。一辈子寡言少语,大概只有面对这个小兴趣,才又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我想,这大概就是玩的魔力吧,不管到了什么年纪,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和她对话,永远保存着这点孩子气,应该是幸福的。
让孩子在童年学会了玩耍,孩子的童年就有了幸福的底色,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的自信心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建立,也能大大降低孩子一头扎进电子 游戏 的风险。
孩子原本的单纯天真,原本的活跃灵动也不应被磨损掉,让孩子学会玩吧,快乐的奔跑吧,放声大笑吧,愿我们的孩子,可以一直做个无忧无虑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