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4 0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8:32
原文
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夫土者,据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故曰:能为人下者,其惟土乎?”子贡曰:“赐虽不敏,请事斯语。”
译文
孔子在家闲坐,他的学生子贡陪侍在旁,请教孔子应该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地待人。孔子说:“你的问题问得好呀!对人谦虚有礼,大概就像大地那样吧!”子贡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又说:“那大地,挖掘它就可以得到甘泉,耕耘它就会得到五谷;草木在它上边生长,鸟兽鱼鳖在其中各得其所。人活着就在上面成家立业,死后就埋入地里。大地的功劳很多却从不会四处张扬,然而它对社会的贡献却永不断绝。所以说,真正能谦虚待人的,大概只有大地了吧?”子贡说:“我虽然不聪明,也一定要按您这话去做。”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释义:
1、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进饭食的婉辞:~饭。
4、花费的钱财:费~。~项。~资。
5、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荣传》
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
白话译文:嘉靖二十二年,(詹荣)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国派遣的贡使九十多人滞留在甘州。总兵官杨信驱赶他们与蒙古军队作战,战死十分之一。詹荣上疏说:“鲁迷国为双方交好派来使者,我们却驱赶他们与蒙古兵作战,这样做会丧失远方的人心,况且让人以为中原国家实力弱小。”
2、《新唐书·张文瓘传》
绩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白话译文:李绩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
3、《淮南子·道应训》
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话译文:所以说,没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们。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用品 [ yòng pǐn ]
使用的物品:生活~。办公~。
2、日用 [ 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费用:一部分钱做~,其余的都储蓄起来。
3、中用 [ zhōng yòng ]
顶事;有用(多用于否定式):这点事情都办不好,真不~。
4、用力 [ yòng lì ]
用力气;使劲:~喊叫。~把门推开。
5、不用 [ bù yòng ]
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介绍了,我们认识。大家都是自己人,~客气。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士奇晚年溺爱他的儿子,却不知道他儿子品行非常恶劣。如果有地方*或者上级派来巡查的人知道了他儿子的暴横行为,向他据实报告,士奇反而怀疑人家。必定把报告给他儿子看,并说:“某某说你是这样的(行为),如果真是这样,你应该马上改正。”他的儿子稷看了之后,反而诬蔑那个人说:“某某在那里就是这样做的,儿子我为了乡亲们,阻挠了他的行为,所以他诬告我。”士奇从此不相信那些说自己儿子坏话的人了。如果有人拍马屁说他儿子好话,他就当作是实话,很喜欢听。从此,他儿子的恶行再也传不到他耳朵里了。而后有人上奏朝廷说他儿子犯下数十条人命,恶不可言,朝廷没办法将案子送交司法*处理。当时士奇老了,生了病,朝廷还派人慰问他,担心他(为儿子的事情)忧愁。过了一年多,士奇去世了,朝廷才依法处置了他儿子,将其斩首。(士奇)的乡亲们预先给他儿子写了祭文,将他的罪恶一一列出,让天下人都知道。
完全翻译啦
谢谢采纳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