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5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3:56
海南没有海南鸡饭、重庆没有重庆鸡公煲、兰州没有兰州拉面、杭州没有杭州小笼包。以上四个,是美食圈最著名的地图梗。但杭州真的没有小笼包么?杭州人的回答是:不啊,我们超爱吃。
01我叫小笼馒头/不叫小笼包/
“小笼”,顾名思义,指小蒸笼蒸制的面点。一般说来,一“客”小笼的份量,要控制在单人胃口以内才符合标准。比如一笼一个的扬州灌汤小笼、一笼四个的无锡小笼、一笼八个的上海南翔小笼、一笼十个的绍兴嵊州小笼,虽然个头大小有别,但因为装在同样的容器里,都被视作广义上的“小笼”。
这是小笼| stock.tuchong
这也是小笼| stock.tuchong
相反,大蒸笼里蒸出来的小包子,不管个头再小,也不能称为“小笼”。在杭州,这种大笼小包子有另一个名称“喉口馒头”——意思是一口吞。最重要的一点是,“小笼”的后缀必须是馒头,而不是“包子”。在苏锡常、杭嘉湖和上海为核心的太湖平原,当地人说的吴语方言里,没有“包子”这个词。有馅儿的、没馅儿的统统成为馒头。肉馒头、菜馒头、生煎馒头、小笼馒头……事实上,馄饨、馒头都是古汉语词汇。馄饨来自“混沌”,形容水煮的包馅面食没有七窍;馒头来自“瞒头”,形容做*头形的面食,在祭祀时瞒过神灵。蒙古入主中原后,与汉语发生碰撞。馄饨、馒头这些意蕴深厚的汉语词汇,没办法翻译成蒙古语,但流传在市井中的民间简称“角子”“包子”则可以准确翻译成蒙语“bansh”(扁食)和“buuz”。这是后来饺子、包子在中国北方大规模流行的语言基础,也是作为南宋故地的江南地区,依然坚持使用馄饨、馒头的文化源流。所以,正宗的长三角土著,绝不会把“小笼包”三个字连在一起。正经念法应该是“小笼馒头”。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方城市随处可见的“杭州小笼包”,都是山寨货无疑。北方常见的杭州小笼包店 | flickr suuuki mo
02吴派小笼VS越派小笼/基于地理差异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北方之所以流行“杭州小笼包”,而不是无锡、苏州、上海、绍兴小笼包,也有独特的文化机缘。吴越两字,在长三角地区常常作为整体出现,但吴文化和越文化,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吴派小笼以钱塘江为大致分界线,北边以苏州为核心的吴地,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良田。这里崇尚婉约精致的士绅文化。评弹、昆曲,都是温柔得能掐出水来的吴侬软语。饮食也崇尚清淡、清甜的风致,清蒸鱼、炒甜豆、盐水虾,是苏州馆子里点单率极高的菜肴。具体到小笼,吴文化区的苏州、无锡、上海,大多以不发酵的死面做皮。这是为了能把面皮擀得更薄,让馅子呈现若隐若现的半透明状态;且死面面皮能捏出更多的褶子,体现精工细作的饮食态度。吴派小笼的馅,大多严格遵循三肥七瘦的原则,用纯猪肉剁制,并加入不同程度的糖、生抽调味,比如无锡小笼,因为加糖多,常常把外地人甜到怀疑人生。此外,过去的老字号店铺,还要加入一道“水打法”,把肉汤搅进肉馅里。这样做出来的小笼带着一汪汤汁。但“水打法”费工费力,增加包小笼的难度,还会缩短肉馅的保质期。所以今天的店铺往往偷懒,用肉皮冻和肉馅混合,也能把肉汁四溢的效果做得七八分。今天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小笼品牌“鼎泰丰”,虽然创始人杨秉彝是山西人。但他远渡台湾后,一直在上海老板的产业里打工;开始经营“鼎泰丰”时,也受到了上海朋友的指点。所以今天“鼎泰丰”小笼追求十八个以上褶子的态度,正是吴派小笼血脉相承的传统。但为了工业标准批量出品,“鼎泰丰”小笼弃用水打法,把馅子里的皮冻和肉糜比例标准化、数据化,因此被很多江浙老饕抨击为“失去天真烂漫的情趣”。■越派小笼钱塘江以南,则是起伏的江南丘陵。地缘格局破碎、商业形态多元。在这里,市井文化对文人士大夫文化形成压倒性优势。流行于此的越剧、莲花落,都是充满江湖烟火气的艺术形式。而饮食方面,则多是浓墨重彩的梅干菜、腐乳、南腌肉、酱鸭子。这里的小笼也秉承了这种市井江湖气,大多以采用发酵后的发面为皮,不讲究褶子、也不追求半透明的视觉效果。个头虽小,但暄腾饱满,最好蒸完后还有肉油从面皮收口处溢出,油汪汪的,惹人垂涎。虽然如今很多高级餐厅,为了视觉效果好,很多也会用死面皮,但路边小店大多还是用发面皮。越派小笼的馅料选择也有着多元化的特点。除了猪肉之外,还会丰俭由人地选择香菇、笋丁、荸荠、海米、青菜,用多种食材的复合层次进行馅料的调味,绝不会出现甜到腻人的滋味。但越地经济事实上长期落后于吴地,富庶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绍兴嵊州为代表的山区,过去往往穷得吃不起肉,所以还衍生出了豆腐小笼:以便宜的豆腐混合肉末,作为小笼内馅。利用豆腐吸味的特性,只耗费一点点的猪肉,做出更多小笼。当时的人没有想到,生活困窘下无心插柳的豆腐馅,居然能成为今天小笼的一大门类。
03杭州小笼/兼容并包的存在/
夹在吴越两种文化边界线上的“后进分子”杭州,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杭州人的餐桌永远都是*的,一桌子菜,一半是标榜清淡致远的吴菜、一半又离不开浓墨重彩的越菜。清淡的鱼头豆腐汤和重口味的蒸双臭齐飞,在杭州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搭配。而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西湖牛肉羹这些带着“西湖”字眼的菜,则是杭州人自己都不吃的游客菜。努力想做出点区别于外地的文化自信,又逃不脱外在文化的影响,这是历史底子薄,但后来居上的“暴发户”的典型心态,也是杭州被很多外地人视作“美食荒漠”的根本原因。但具体到小笼这样的区域性食物,杭州却可以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无论是精工细作的吴派小笼,还是市井烟火的越派小笼,都能在这里找到容身之地。同时,自带网红属性的杭州,还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在这里,江南的“小笼馒头”被北方的同学们称为“小笼包”,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理解。遍布全国的“杭州小笼包”,看起来是小吃店老板们不约而同的发明创造,但骨子里,体现的是各地小笼爱好者,对杭州这座城市最大的肯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3:56
因为这是江浙人历来已久的习惯称呼,不管有馅没馅的,他们都要叫做馒头。其实这只是一种叫法的差别,但都能够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他们可能把小笼包叫做肉馒头,把普通馒头叫做白馒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3:57
江浙把包子和馒头分的不是很清楚。比如说肉包子,我们这边也叫做肉馒头。小笼包子也就是小笼馒头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3:57
因为小笼馒头才是这种食物的正式名称,小笼包是后来为了迎合北方市场改的,苏南片方言没有包子的概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3:58
在杭州,这种大笼小包子有另一个名称“喉口馒头”——意思是一口吞。最重要的一点是,“小笼”的后缀必须是馒头,而不是“包子”。当地人说的吴语方言里,没有“包子”这个词。有馅儿的、没馅儿的统统成为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