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30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4:49
太空站上面有人,中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扩展资料
太空站特点:空间站特点是体积比较大、结构复杂,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所有的空间站都不具有返回地面的功能而是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空间站的结构,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
另外,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
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中国空间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间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6:07
太空站上面有人。
现在通常说的太空站指国际空间站,从1983年这个计划提出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多年,目前的国际空间站已经初具规模,在其上面有很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已经在上面进行了很多科学实验。自2000年11月至2017年3月,国际空间站上保持至少3名乘员。
扩展资料:
格林尼治时间2000年2日上午11时(北京时间19时),国际空间站第一任站长、美国人谢泼德打开“星辰”号服务舱背后的对接舱门,首先“漂”进了这个“太空中的城市”。
俄罗斯宇航员克里卡廖夫和吉德津科也随后跟进。身着白衬衣和蓝色连裤马甲的3名宇航员进入新家后,高兴地将右手搭在一起,庆祝自己成为国际空间站的首批长期住户。
这3名宇航员是10月31日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载飞船升空的。1961年4月21日,正是在同一个发射场,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 飞船飞向宇宙、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人类在太空探索的路途上越行越远。31年前的7月20日,执行“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荒凉沉寂的表面。他个人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人类太空探索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如果说当初的历史性太空探索夹带着冷战的硝烟味道,那么,今天由谢泼德等3位宇航员组成的“第一远征队” 进入美俄等16个国家联合建设的国际空间站,既预示着人类的身影将有可能永远在太空中存在,更标志着一个国际合作、和平利用空间新时代的开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间站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国际空间站迎来首批居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7:41
太空站上面有人的。
太空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所有的空间站都不具有返回地面的功能而是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空间站的结构,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
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
扩展资料: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太空行走 持续6小时34分钟
2017年3月24日国际空间站的2位宇航员进行了6小时34分钟的太空行走。3月30日,宇航员还将进行一次太空行走。
24日的太空行走由欧洲航天局的飞行工程师托马斯·佩斯凯和第50航组的指挥官、NASA宇航员肖恩·金布罗进行了此次太空行走。
30日的太空行走将由金布罗和佩吉·惠特森进行,他们将连接PMA-3,并将安装一个包含软件升级的计算机继电器盒,以便未来的商业飞船停靠国际空间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间站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太空行走 持续6小时34分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19:33
不是所有太空站上都有人,从2000年11月开始,国际空间站上就保持至少三名乘员至今。
空间站内部狭窄,空间密闭、高辐射和失重等问题让它们在可居住性上受到很大*。在其中生活的宇航员会面临身体不适、心理障碍和长期健康问题的挑战。
比如辐射:地球的生物在范艾伦带以下生息,受到地球磁场的保护可以免受太阳风的伤害,但空间站的乘员则得不到地球磁场的庇护。另外长期在失重环境下生活会让航天员面临肌肉流失和骨钙质流失的问题。
空间站皆属于公共组织所有,多用于科研用途,而现在有不少组织开始筹划商用的空间站项目,提供太空旅馆、可出租的实验室等服务。
扩展资料
永久性空间站
极端气候下,地球人类可能无法在地球生存,所以人类必需在太空中建立一个永久性空间站,包括能源及粮食空气水都能自给自足的空间站,里面可以生存人类。
为了解决空间站的可居住性问题,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设想。辐射问题可以通过更厚的舱壁来提供更好的保护。空间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建造空间更大的舱体改善。而针对失重问题,国际空间站原本预定会带有一个可以旋转的舱体,用离心力来制造人工重力,但这个计划最终被取消了。
但是空间站皆为刚体结构,笨重因而发射费用过于高昂,上述设想短期内都无法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间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7 21:41
太空站上面有人,中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
“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科学研究:
2016年8月30日,NASA航天员凯特·鲁宾斯在国际空间站(ISS)上利用MinION微型测序仪成功完成首次微重力条件下的DNA测序,这标志着人类已经迎来“在空间对活体生物进行基因测序”的新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太空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
这次空间测序是“生物分子测序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测序使用的是英国牛津纳米孔公司提供的MinION测序仪,只有手掌大小,既方便又快捷。测序原理是通过纳米孔施加电流,同时让含有检测样本的液体流经检测仪,不同的DNA分子会引起不一样的电流变化,通过电流变化就能识别出这种基因序列的生物。
项目组将事先准备好的老鼠、病毒和细菌的DNA样本带到空间站,由鲁宾斯在太空进行检测,而地面团队成员同步对类似样本进行测序。比较后发现,太空和地球上的两种测序结果能完美匹配。有了在空间中测序DNA的方法,就能识别出国际空间站内的微生物是否威胁航天员的健康,帮助地面科学家随时了解航天员们的生活环境,及时告知他们是否要做清洁或服用抗生素。
空间DNA测序仪对未来造访火星等需要长时间待在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说,是保护他们健康的重要工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0:05
有有,现在的国际太空站有太空人,他们一般几个月轮换一次,也有超过一年的。前不久,美国的航天飞机已经送了几个人上去,替换先前在上面工作的人。上面有水,有比较完备的生命保障系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2:47
没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8 05:45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