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3:51
1、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
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
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2、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3、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4、慈宁宫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等人随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
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5、养源斋,“养源斋”三字为干隆皇帝题写。内设会见厅和宴会厅。宴会厅金碧辉煌,厅内悬挂干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现在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重要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3:51
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静寄山庄等。
1、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
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
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2、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清漪园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42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现为颐和园。
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山形呈一峰独耸之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的山前观赏范围。
1860年(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1888年(光绪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4、汤泉行宫
汤泉行宫位于承德市承德县头沟镇,为明清帝后龙浴之处。从明朝起辟为皇帝禁苑。清康熙54年1715年在此建汤泉行宫,建汉 汤泉行宫白玉方池,供皇帝、显贵洗浴。
乾隆年间,称原行宫为前宫,向北扩展建成一座清幽的园林,为后宫。前宫为皇帝处理政务之处,后宫建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汇泽阁、开襟楼等,山清水秀,曲径通幽。
后遭八国联军破坏。解放后在行宫旧址建起疗养院,并在后宫辟有遗址公园,现存有龙池、庙宇、荷池、叠桥等,环境清雅幽致。
5、隆福寺行宫
位于蓟县城东北50华里的隆福山下,隆福寺行宫因左侧有隆福寺而得名,隆福寺即为皇帝驾崩入葬之前的暂安之所,隆福寺行宫则是皇帝谒陵的最终驻地。
隆福寺行宫修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重修,《乾隆御制诗》记载了隆福寺行宫六景,即:翠云山房、翠微室、碧巘丹峰、天半舫、挹霞叫月、翼然亭。
隆福寺行宫于*间被毁,现存基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皇家行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3:52
1、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
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劫掠一空。在军阀混战和*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2、慈宁宫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等人随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
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不过道光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当时的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才逐渐失却往日的辉煌。
3、静宜园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
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璎珞岩等自然景观。
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
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内垣的西北区黄栌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4、静明园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5、长春园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为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
稍后又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西洋楼景区,并于1766年-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间,集中增建了东路诸景。
占地70余公顷,有园中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包括仿苏州的狮子林、南京瞻园的如园和杭州的西湖的小有天园等园林胜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3:52
1、颐和园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2、静宜园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为基址而建成的行宫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南、北侧岭的山势自西向东延伸递减成环抱之势,景界开阔,可以俯瞰东面的广大平原。
3、慈宁宫
慈宁宫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4、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占地75公顷,其中水面13公顷。为"三山五园"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宫)。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行宫,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5、长春园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为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3:53
1、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2、寄畅园:史料记载,有两位清朝皇帝曾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境内的一座宅第当作行宫。这座宅第就是所谓的寄畅园。坐落在无锡的惠山脚下,京杭大运河就在前面不远处。3、五台山台麓寺,清朝皇帝朝台行宫之一。清朝皇帝朝台频繁,康熙5次朝台,乾隆6次游山,嘉庆算少,只来过1次。’皇帝朝台,需修行宫,仅长城岭到五台山的百里之途,即修行宫五处。4、承德避暑山庄—清朝三代皇帝修建的行宫,也叫热河行宫。5、养源斋,“养源斋”三字为乾隆皇帝题写。内设会见厅和宴会厅。宴会厅金碧辉煌,厅内悬挂乾隆皇帝的孙子临摹其书法“幽怀托泉石,乐事在桑麻”。现在是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重要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6、正定隆兴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寺院西侧修建行宫后,方形成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皇帝行宫三路并举的格局。行宫的修建增添了寺院恢宏的气势,成为后世皇室出京巡幸驻跸之所。 另外,据记载,大清皇帝为了东巡,先后在盛京、广宁以及兴京夏园修建三座行宫。夏园行宫遗址位于今新宾县永陵镇以西近四公里处。这里地势开阔,四面环山、两面临水,夏园这个文雅之名缘于它的自然风貌。 总之,太多啦,清初,顺治时就有“择地另建避署宫城”的拟议。此议因开国之际,百废待兴,无力修建而作罢。康熙初年又有“选择清静空旷之地,另建一座‘避喧听政’宫城”的动议,因国家尚未统一,仍无力兴建。康熙十四岁亲政后,富有*韬略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告诫康熙:“骑射开基,武务不可驰。”意思是要康注意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八旗官兵的军事素质,不要忘记武备。为加强北部边防,康熙主张不筑长城.其主要战略目标是加强对蒙古诸部的管理,反蒙古各部建成“塞上雄蕃”,使其“众志成城”。因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出塞北巡、又设备了“习武绥远”为目的的“术兰围场,清帝及随行的皇亲和文武*都要在沿途休息,所需用的大量物资也不能只靠驼载、马运、需要营建行宫来解决。据记载:皇帝出巡一般都是二十里一休息,四十里一住。因而,在康熙时期,光是从北京到古北口就修建行宫七处;蔺沟、石槽、杯柔、密云、罗家桥、瑶亭、王家店等。康熙二十九年又在北京西郊海淀修建了行宫“畅春园”,周围占地约十华里,现在还存有畅春园的界碑。一24一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八年(1701~1709年),又在北京西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占地约五千多亩。与此同时,耗费巨资营建外行宫。康熙时期建了八处;乾隆时又改建新建了十四处,先后建立了外宫二十二处,正式命名的有二十处:巴克什营行宫、两间房行宫、常山峪行宫、鞍子岭行宫、王家营行宫,桦榆沟行中、喀喇和屯行宫、热河行宫、兰旗营行宫、钓鱼台行宫、黄土坎行宫、中关行宫、什巴尔台行宫、波罗和屯行宫、张三营行宫、唐三行宫、济尔哈朗图行宫、阿穆呼朗图行官、二沟行宫和汤泉行宫。乾隆十六年以后又建立了许多行宫。这些行宫.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三类:茶宫一饮水、吃茶点休息的地方;尖宫一中途御膳的地方;住宫一居住休息和游览消夏的地方。据记载:在未建“避署山庄”已前,康熙皇帝每年出塞北巡一般从五月二十五日至九月二十二日,约一百一十六天。由于他经常出巡国外,促进了大型行宫的建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兴建了“避署山庄”,承德也就逐渐发展为一大都会,成为同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避署山庄是以自然山水为主的范围,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范围,这在历代帝宫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之后修建的“清漪园”(颐和园).也是清代著名的皇家苑囿,成清代四大行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