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分析|金融市场的四大功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5 06: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7:21
摘 要:农村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供需市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其均衡水平和运行效率倍受*和学者的关注。本文总结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微观参与主体的特点,并给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形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对供给曲线的影响,进而认为*的制度安排落脚点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刺激供给。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2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其供求均衡问题一直以来得到了*的高度重视。例如,2011年**的“三农”*就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动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针对“三农”问题的金融扶持*落脚点,突出表现在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增加涉农贷款比重、降低农村贷款利率、丰富小额信贷产品等几个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失衡,信贷供需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王芳围绕广义的“农村金融”,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成败在于能否有效满足微观金融需求,而现代金融需求需要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培育[1]。朱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2]。郭兴平从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的角度,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使得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而适当的*干预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问题[3]。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本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将研究范围放在正规金融中的信贷供需上,结合国内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特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交易费用高和制度变迁导致供给参与者减少这两种因素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供需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育的,整个社会物质基础还不丰富,资金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是筹集资金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服务供给抑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农村金融市场;从空间结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从具体层面而言,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是*在改革中依法建立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它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并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融资活动,是适应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所具有的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形成的,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第三,市场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推进的,而且是先有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后有正规的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先有短期的资金市场,后有长期的资金市场;先有单项金融工具,后有多项金融工具,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的格局。
第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工商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区域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区域,从而使得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
(二)需求主体及其需求曲线
农村金融市场一开始就以服务农村而存在,其需求主体自然就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即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范围广、规模大,已成为主要的需求主体,但是农户的收入水平却比较低。较低的收入影响农户的资金投人和收益水平,资金借贷已成为农户投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农村企业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普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的大环境下,这些农村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覆盖面方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此,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仍以农户为主,农户的需求基本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
陈丽华将农户划分为三种类型,依次为贫困农户、一般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类型农户的需求及其特征各不相同。贫困农户侧重于满足基本生活消费,主要用于生活开支和小规模种养生产贷款,小额应急借贷比重较大,还款能力弱;一般农户以小规模种养生产贷款为主,可能会有少量的生活开支信贷,贷款额度较小且分散,还款有一定保证;市场型农户有一定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工商建运等非农业贷款需求,贷款额相对较大,还款能力较强但有较大风险[4]。董君将信贷需求分解为生产性和生活性信贷需求,并对信贷资金用途细分为生产支出、医疗、子女教育、支付礼金、应付灾害和其他[5]。不同用途的比重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生产性信贷需求即生产支出占比最大,但子女教育和医疗支出占比亦不容忽视。对于农户而言,不同信贷用途的需求刚柔性并不完全相同,有些是必须的刚性需求,如应付灾害、子女教育、医疗,另一些是可选的柔性需求,如支付礼金、生产支出。不同的资金用途给农户带来不同的边际效用,由此衍生出不同的需求对不同的信贷价格(利率)弹性有所区别。农户的刚性需求,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能够带来较高的边际效用,即便面对高昂的价格,其需求水平并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当无法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时,只能在信贷供需市场来实现。柔性需求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但并不是农户必须获得的,边际效用远低于刚性需求。当其认为获得信贷的成本高于预期收入时,会选择放弃,成为无效需求,因此这些需求对价格的响应非常敏感,需求弹性较大。比较农户信贷资金用途,可以得到边际效用序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