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2 02: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35
以下内容摘自《 游戏 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劳伦斯·科恩/著
乔格森夫妇来向我咨询,他们家有4个男孩,最小的5岁,这个孩子在最近两年里经常会发很大的脾气,而且情况越来越糟。
每次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情况我都会问父母几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也发脾气,请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你认为孩子发牌气时,实际是想表达些什么?
乔格森夫妇不太确定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他们认为孩子是在找麻烦,或者已经养成了坏习惯。当我坚持请他们把孩子发脾气解读为某种信息时,他们认为孩子是在表达受挫的感觉,因为他觉得自己比不上哥哥们。这就对了:看到别人能毫不费力地完成一件事情,而自己却无法做到,这的确令人沮丧。这也就是为什么还在学走路的孩子有那么多的脾气要发。但乔格森家的男孩已经过了这个年龄,他都已经5岁了。5岁的好处是,父母可以直接问他:“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也许还不能用语言表达,但还是值得尝试去问他。
发完脾气后,孩子会比较快乐和轻松吗?是否感到更多的自信和联结?能否有更多的合作和参与?
很多父母都会忘记问自己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孩子发脾气实在令人烦恼,所以很多*已经预先把它视为一个问题行为(更别提在零食店里还可能遭到别人的白眼)。不过,孩子常常在发了一通脾气后,就又变回原来的自己,就像我们吐完苦水后感到轻松一样。
发牌气是孩子表达及释放情绪的方式。一旦发泄完,孩子就会继续前进。有时,孩子在做手工、写作业、玩电脑 游戏 的过程中遇到挫折,自然就会发脾气。而发完脾气后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孩子忽然间更加理解了眼前的任务,从而发挥出更多创造力,并取得更多成就。孩子发脾气时确实像是暴风雨来临,但是,这场暴风雨却冲开了无力感的大门。如果他们不能表达受挫的沮丧情绪,或者因为发脾气而受到处罚,那么挫折感就会继续干扰他们的快乐,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李伯曼( Alicia lieberman)算得上是应对孩子发脾气的专家。她在一本关于幼儿的书中写道:“当孩子发现他的意愿被更大力量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发脾气。他还能做什么?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能明确地表述自己和说服对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以威胁手段(‘不听话就不给零花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发脾气,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撕心裂肺地哭叫,是幼儿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虽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赏他这种对内心感受的诉说。”
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如果经常发脾气,或者发过脾气后反而情绪更糟,而不是比先前好,那么说明他的挫折感并没有消除。尽管发了很大一通脾气,但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得到充分表达,因为根本没有人真正倾听他们的表达,家人想方设法地制止他们,结果下次发脾气时又得从头再来。他们发脾气时,可能会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间,被孤单一人地隔离开,因而那些深层感受根本无人分担,事后也无人与他们重建联结。信不信由你,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从头到尾不去打断就可以了。孩子会自行停止,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被认真地倾听了。
让孩子自然地把气发完,需要我们做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者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又或喋喋不休地问问题和指手画脚地出主意。正如李伯曼所说:“孩子发脾气时,如果父母能够用理解的态度陪伴孩子,为他提供 情感 的支持,那么即使是要坚决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也仍然会知道:在心灵经历黑暗的时刻,自已是不会孤单一人的。”
孩子发牌气时,你们家通常的反应是什么?
大多数家庭的反应,要么是妥协,要么是绝不妥协(因为不想奖赏所谓的负面行为)。这两种反应通常都会导致孩子的脾气变大,而不是就此终结。对于第一种反应,我们称之为投降。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可能不是孩子发脾气,而是我们习惯性地说“不”。我们习惯了说“不”,因为这能让我们少费很多心。但是当孩子开始哼哼唧唧时,我们突然发现:只要说“好吧”,就能让眼前的麻烦消失。然而,这给孩子的印象是我们的“不”并没有多大意义,结果就是他会更经常地发脾气,因为他发现这样可以达到目的。因此,如果你要说“不”,请认真考虑清楚,一旦说出就要坚持到底;而如果你觉得在孩子发脾气时,你不能继续坚持,那么当初就不要轻易说“不”。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孩子发了脾气,我们因而也意识到当初说“不”的理由并不充分。但是我们进退两难,因为不想在孩子的坏脾气前屈服。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错了,那么就应该勇于认错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你是因为害怕哭闹而妥协,还是经过思考而作出调整,孩子完全能够区分清楚。做出决定就不能改,并不是真正的始终如一,而只不过是拒绝接受不同观点,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敢面对自己匆忙中做出的判断。这可不是我们希望孩子效仿的行为。
许多孩子在发脾气时会被命令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被以其他方式隔离。更槽糕的情况是,孩子还会受到嘲讽或责骂。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我们会觉得丢脸;如果在家里,我们则会感到非常无奈。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完全被情绪淹没了,没有自制能力。这时候,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爱他们的人(最好在他们踢不到的地方)。我们也许需要先到门外去休息一下,等冷静下来后再回来。我们希望孩子能知道,他们的强烈情绪并没有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他们内心中任何可怕的感觉都可以与别人分担,什么都可以,多强烈都可以。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么孩子将不得不独自面对恶劣的感受,而结果通常只有两种。第一种结果:孩子陷入发脾气的恶性循环,因为还抱有一线希望,希望下一次能有人来倾听和理解自己。显然,这种情况通常会使家庭陷入更多的烦扰。而另一种结果就更可怕:孩子从教训中终于明白,自己在生活中是孤独的世界是冷酷无情的,遇到困难时不能指望任何人的帮助。于是,孩子彻底退回到孤独感的堡垒,并将自己反锁在里面。因此,陪伴孩子吧,尤其当他们经历情绪的暴风雨时。
在乔格森的家庭中,小男孩发脾气时不是被哥哥们忽视,就是被嘲笑。这对他来说实在太痛苦了,他只是希望哥哥们能够视自己为他们中的一员,能够稍稍等一等他,让他能够赶上他们一点儿。可是,哥哥们却不太能安慰和支持这个爱发脾气的小弟弟。
你是如何让孩子停止发脾气的?
这个问题的目的不是批评,虽然它会让父母意识到以前的做法有不少是无效的。回答这个问题时,父母既能发现自己经常重复使用无效手段,又能发现有时候的方法却是对症良策。乔格森夫妇在之前已经与每个孩子都单独安排了一对的 游戏 ,甚至还为5岁的小弟弟安排了父母同时参与的“ 游戏 时光”。这也是我会对大家庭给出的建议,尽管我能理解大家在时间安排上的困难。
听完乔格森夫妇所尝试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了一些建议。除了让孩子玩他想玩的任何 游戏 之外,在 游戏 时光中专门安排针对挫折感的 游戏 。例如:“谁来领路”这个 游戏 可以使他有机会成为领路人,也可以让他在跟随别人时放心地感到不会被领路者丢弃(而哥哥们却经常丢弃他)。另外,安排某一个哥哥跟他单独 游戏 ,因为一对一的时候,哥哥会比大伙在一起时更照顾弟弟。
由于大部分发脾气的情况都发生在全家外出时,因此我建议他们出门前问问孩子:“你今天希望怎么进行?”语气要随意轻松,而不要带有讽刺。“我们要回家的时候,你觉得我怎么做比较好?”“哥哥们想要做你不能做的事情时,你希望我们怎么帮忙?”5岁的男孩可能无法回答所有的问题,但至少他可以从中知道,你在考虑他的处境并且在努力让他一起来解决问题。
我自己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防止孩子发脾气:在情况即将失控时,我就兴致勃勃地说:“看来现在必须要有人尖叫才行。是我来,还是你来?”或者:“大家都有点不开心了,我们来开个‘哈哈大会’吧!”“哈哈大会”是大家先假装笑,后来就会真的笑出来。或者:“你敢跟我来一场“拇指决斗吗?”类似这些傻乎乎的话可以帮助大家恢复心情。
孩子发牌气,有没有固定的规律?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常常被最后爆发的脾气搞得心烦意乱,而忘了追究它的原因。我记得女儿还是婴儿时,很讨厌吃完东西要擦嘴这件事。她挣扎反抗,而我则火冒三丈。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她并不是每次都会这样,因此我决定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循。还真的有。只要你足够仔细,通常都能发现规律。我家的规律是:如果是在艾玛和我“聊天”时,大家相互看着对方,我拿出纸巾等她,那么她就会用1岁小孩的可爱方式把脸伸过来,一切顺利;但是,如果我急于结束用餐,抓起纸巾,没有联结就往她脸上擦,她就会大呼小叫。一旦弄清问题的规律,解决起来就容易很多了:我只需要先跟她做好联结。
如果说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受了太多挫折,那么令人惊讶的是,在比较宽松的家庭里,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为什么呢?我认为,孩子受到*而发脾气,客观上也释放了在其他地方积累的挫折感。而如果孩子很少受到*,那么他们会把挫折感长期储藏起来,当*终于出现时,它们就会随之爆发。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在 游戏 时光中,编造一些好笑的“不行”,让孩子与这些假装的*一同 游戏 。我同一个名叫乔安娜的小女孩做 游戏 时,编造了很多“不可以”:不可以笑,不可以两脚站立,不可以呼吸。当她破坏了规则,我就会气得连路都看不清,因此抓她时总是摔倒。
文:劳伦斯·科恩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