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2 02: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8:3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1
一、图片*,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03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2、那我要问了:好好的,炮手的脸色为什么突然苍白起来了呢?你能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么?把这句话上边的几段读一读。哦。你看到将军用望远镜仔细的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你心里想什么?你心情怎样?那你能把这种紧张的心情读出来么?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炮手》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视频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图片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3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 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 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 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
⑶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 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 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 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 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4
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 端 未 碗 赏
2、读词卡:
未来 欣赏 赏月 赏光 饭碗 端正 端庄 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5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6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7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惧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李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下 注间,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
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采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
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重复重要重叠
归还还是还有还原
出发发现理发发明
“重“在形容词前读重,表重复读重,还在副词时读还,作动词用读还,发在名词中读发,在动词中读发(学生可从词的角度式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原四川省今重庆市城东边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二)交流
1、自读。自读全诗,画了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2、合作学习。
(1)组内汇报自学的情况。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3、汇报交流,以最的形式汇报朗读,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时可能还有学生有个别问题,如为什么叫“还”,江陵那么远怎么说“一日还”,程度好的学生可交流,老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4、诵读悟情
(1)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试着说一说。
(2)听录音诵读、感受。
(3)试着和你身边的人互相读一读,注意感情。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大家读一读。
5、背诵
(1)老师发现这首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很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已经背下来了,是不是?那就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背得很好,老师也想背一背,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背,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