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源氏物语》的物哀(物のあは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5 05: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2:22
对同一本《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评说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家看见诽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源氏物语》著书早《红楼梦》七百余年,在文学史上常被冠以日本《红楼梦》的称号。《源》(简称)作为世界第一*篇写实小说,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而我们现在去看《源》,亦能用鲁迅先生评《红楼梦》的观点来赏析它。《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是一名女性,在日本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不高,很多人读《源》就只是看关于宫廷内男女情爱的故事。《源氏物语》受日本文学家们重视是到江户时代,也正是从这一时期,《源氏物语》被奉为日本文学的国学之作,代表了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骄傲,在20世纪日本明治维新、民族主义的兴起后,日本人民开始主张言文一致,以假名而非汉字所著的《源》,地位才逐步在日本文化中定位。
在江户时代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国学研究者,本居宣长,他首先将《源氏物语》中的物哀观理论化,并将此作为他的世界观。“物哀”(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自古就有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占据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物哀的表达是美学上的追求,客观事物的存在要唯美看待,《源氏物语》的核心也展现了日本人的真性情即把自然情感抒发出来。人类在对事物的接触中产生认知,并由此引发感叹。‘哀’一词是日文感叹词音译汉字的,最早将‘哀’由单纯感叹发展至实质的就是《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作品《紫文要领》,都有详尽的阐述。
物哀有三大境界,其一:“物之心”。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心、有灵的。在日本敬奉的神道教的庙堂里供奉的神灵包含万事万物,一棵树、一把椅子都能被认为有灵。这也与“泛灵论”如出一辙,也许是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而这种敬重自然,热爱万事万物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日本人,乃至成为一种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为大众所知的宫崎骏先生的电影《千与千寻的神隐》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汤婆婆的油屋,那个大澡堂,就是为万物神灵服务的,洗涤在尘世里蒙污的身心。其二:万物有心之后会感受,有自己的情感,但物的哀叹是不能用语言述说出来。而人,作为拥有语言能力的群体,理所应当站出来,帮它们诉说。《源氏物语》中光之君与紫之上的*之恋同样是一种不能用言语诉说的哀,明知这种感情是非道德的,但彼此的喜爱之情,不能够压抑住,就是一种哀。当然,日本国是批判这种淫乱的,但抛开道德层面,那种无法掩抑的爱恰如淤泥中的莲花一般,妙不可言。从侧面也可以解释为悲剧理论,人与物能感受到命运的局限但无法改变,却在这局限里得到升华,得到进化。其三,物与人知道事物短暂,瞬息万变,但如果在这样短暂的生命历程内绽放出唯美,那一瞬间的耀目是想忽视都不可的。知道自己终将会消逝在世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人来帮助事物表达,或者事物自去展现那种美好。可能会哀伤却又收获一份感叹。举个例子,樱花唯美,在枝头绽放时能被人赞美,但所谓,落英缤纷,或许较之繁花似锦更能受到世界的瞩目。倘若,樱花知道自己将离开枝头,应该是哀叹不已的,但随着天际一缕华丽坠落的身影,留给世界的就是一种死亡之内、生命之外的唯美。卡夫卡也曾说“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会停止”。这不是悲观,反倒像是一种审美文化意识。这也是世界文学作品的主流,古希腊提倡悲剧之美,那些遗留后世的世界名著大多都是悲剧。一个笑话很少能让一个人重复欢笑数次,而一段悲剧,那种伤痛是历久弥新,并且沉积久远的。
《源》作为古代经典,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果没看过《源氏物语》,来看现代日本文学里有名的作家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人的作品,总会像缺了一块拼图。《源氏物语》中包含许多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美学的东西,除一种最实质化的物哀观,还有一份“国风文化”的兴起,《源》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独立标志。由于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常有海啸、台风、火山活动等等不可避免的灾害,所以,他们深知世事无常,那么对自然的崇敬便不可避免;在平安王朝的中后期日本开启自学模式,唐末的颓败让日本警醒,菅原道真也主张中断遣唐使。所以,许多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从这个时期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为民主主义独立的时期。而用假名著成的《源氏物语》自然就被视作一部日本人自己的国学著作。再从精神与文化观念看,确实融合了日本的民族意志和特色。从《源氏物语》这一著作中,可以窥见的有物质(物)和精神(哀)双层美,物哀的审美意识比起悲哀更为恬淡、空寂,并且表现形式也不是特别强烈,就是一种淡淡的感伤跃然眼前。而其中的生死观就如川端康成所述“死是最高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这些观念在日本文化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展现,日本文化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去享受人生易垮的堤防,在我眼中就是善于在纯美中坠亡,又于堕落里勃发,尤为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