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4 07: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21:42
儒家所说的“礼”,包括*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三个方面。
1、*制度
儒家学者认为,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要满足自己的*,互相之间没有分工和配合,于是大家就争起来了,社会也随之动荡。这个时候就有“圣人”站出来,给大家定出一套“礼”。让大家按照等级的高低和长幼的次序来分配吃穿住用,分配每个人应该做的工作。如果不按照这种规定去做,就会受到严厉的制裁。
2、宗教仪式
儒家学说认为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就是说大家要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努力去作报答。儒家还对亲人去世以后丧礼如何进行做出了种种规定,最主要的比如三年守孝之类,也是建立在感恩的基础之上。并且还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规定了丧礼的隆重程度的不同。
3、社会风俗习惯
儒家对日常生活中很多大事的程序也都有着自己的规定,比如婚礼、宴会等。在对待朋友、对待君主、对待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对待子女以及夫妻之间,都有相应的“礼”,都有儒家的规矩。
“礼”的传承流变:
礼古经原有五十六卷,先秦“六经”之一。先秦时期经学发达,六经已是当时的基础教材。近人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遭秦火之后失传。汉代,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此外有鲁恭王从孔壁得《礼记》,又有河间献王得先秦旧书《礼》《礼记》之属。汉代无《仪礼》之名,对此,古今学者皆无疑义。
《仪礼》之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今已很难确考。魏晋之际,《礼》始称为《仪礼》。最迟在东晋元帝时,已经有《仪礼》之名了。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这样,《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