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实性第36诗解1天性质朴性有善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6 00: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01:57
《春秋繁露》实性第36诗解1天性质朴性有善质
题文诗:
孔子有曰:其名不正,则言不顺.谓性已善,
不几无教,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
名者性实,实者性质.质无教时,何遽能善,
善之如米,性之如禾.米出禾中,禾非全米,
性虽出善,性非全善.善之与米,人所继天,
而成于外,非天内为.天之所为,所至而止.
止之于内,谓之天性,止之于外,谓之王教.
教在性外,不得不遂.性有善质,未能为善,
岂敢异辞,其实然也.天之所止,于茧麻禾.
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
圣继天进,情性朴质,非之能至,故不谓性.
正朝夕者,视之北辰,正嫌疑者,视之圣人.
圣人所名,天下为正.今按圣言,无性善名,
而有善人,吾不得见.设使民性,皆已能善,
其善人者,为何不见?观孔子意,善甚难当.
孟子之过,民性皆当.至当至广,情怀天下.
实性第三十六 1
孔子曰(1):“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白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
岂敢美(2)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3),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朴质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4)。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为何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
【注释】 (1)孔子曰:语见《论语.子路》。(2)美辞:应作“异辞”,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说法。(3)以米为饭:应作“以禾为米”。(4)见之矣:应作“见之叹”。【译文】孔子说: “名称不端正,称说起来就不通顺。”如今有人认 为人的本性已经善良,不是近乎不行教化而如同原来的自然状态一样。这种看法又和管理政事的方法不一致。况且名称是本性的实质,实质是本性的基础。基础在没接受教化时,为什么突然能够变成善,善如同米一样,本性如同禾苗一般。禾苗虽然能生出米,但禾苗不可以叫做米。本性虽然可以培养出善,但本性不可以叫做善。米和善,是人类继承天命而在上天之外形成的,不是上天自己完成的。上天的做为,达到目标就可以停止。在作为之内停止的叫做上天的本性,在上天作为之外停止的叫做天子教化的结果。天子的教化是在本性之外,而本性不得不顺随教化。所以说本性有善的基础,却没有达到善。
哪敢讲和先圣观点不同的话,实质就是如此。上天的作为,只限于蚕茧、桑麻和禾苗。用桑麻织成布帛,用蚕茧抽成丝,用禾苗生成米,将本性变成善,这些全是圣人继承上天之命而进一步教化而成的,不是人的本性、情感本身就能实现的,所以不能叫做本性。校正早晚时间要观察北斗星,纠正有嫌疑的人就让他观察圣人。圣人所说的话,天下人就认为正确。如今考察圣人的言论中,本来没有性善的说法,却有善人我不能见到他的感慨叹息。假使所有百姓的本性全已经成善,善人为什么还见不到,考察孔子讲这话的用意,以为善实在是很难与之相对等的。可是孟子认为所有的人本性全可与善相对等,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