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退市股有哪些 ST股退市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7 06: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2 18:50
上交所出狠招,规定ST股票的涨幅*为1%,跌幅*为5%。垃圾股“死不退市”将被破局。 一只名不见经传的股票闽灿坤B突然成为市场的焦点,因成交价持续低于面值,闽灿坤B很可能成为退市新规后首只退市股票。而其掀起的波澜还远未结束,7月27日上午ST板块仅4只个股没有跌停,其余107只全线跌停。这一切,都与两市近期公布的退市制度有关。
垃圾股步入“死亡通道”
在上交所风险警示板实施细则中,最大亮点是全新制定了ST新规,以抑制垃圾股的恶炒与暴涨。ST新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ST涨跌停板制新规。风险警示股票价格的涨幅*为1%,但A股前收盘价格低于0.5元人民币的,其涨幅*为0.01元人民币;B股前收盘价格低于0.05美元的,其涨幅*为0.001美元。风险警示股票的跌幅*为5%;退市整理股票价格的涨跌幅*均为10%。
第二,ST换手率停牌新规。风险警示股票盘中换手率达到或超过30%的,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对其实施盘中临时停牌。
第三,ST最大买入*新规。对于垃圾股的炒作,同一账户或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多个账户,当日累计买入的单只风险警示股票,数量不得超过50万股。
很显然,非对称“涨跌停板制”,主要是为了抑制垃圾股的恶炒与暴涨,同时鼓励垃圾股价格主动向下回归。这一新规将1元退市标准发挥更大功效,并让投资者真正学会“用脚投票”的本领。到那时,1元股将成为垃圾股的代名词。而垃圾股股价回归,将有助于A股估值标准恢复理性。
新规一出,立即引发市场恐慌。7月30日,两市近30只非ST股跌停,ST板块只有4只没有跌停,其他107只个股全线跌停。以创业板、中小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也集体大跌,前期大跌近5%的B股再度暴跌5.64%,创两年来的新低。
风险警示板的推出,将对ST股、*ST股,以及有可能面临连续两年亏损的股票构成重大利空。未来,垃圾股炒作将被遏制要将一只ST类股票炒到股价翻番,需70个涨停。而在目前5%的涨跌幅*下,炒到翻番只需14个涨停。 有专家将此新规解读为 “长期利好”,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通过行政手段直接*ST股涨跌幅,手法却值得商榷。ST板块虽是小众板块,日渐凋零对股市影响总体不大,但中小投资者参与颇深,尚未及时离场,此番新政并未涉及如何补偿中小投资者利益,只为快速推进改革而忽视中小投资者利益,似有过于激进之嫌。
推出行政猛药需谨慎
一直以来,A股市场的参与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一旦随意修改交易规则,受伤的正是中国股市中最弱势群体即中小投资者。不少投资者认为,作为监管部门,交易所和*不应直接介入对具体个股的价值判断。历史上看,伊利股份、TCL、京东方等沪深300成份股都曾被戴上ST帽子。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下半年宏观经济没有大的起色,2012年年报发布后,中国远洋、鞍钢股份就将因连续亏损而沦为ST央企。
目前两市还在交易的ST类股有131个,总市值2500亿元,其中流通市值就接近2000亿元。这些股票,绝大多数是小散户持有,而一个*调整,每天要损失100亿。
上交所新政另一不合理之处在于退市公司难以进行市场化自救。ST股从1元跌至0.85元需要3个交易日,理论上说,该股要涨回1元以上,即使每天封死1%涨停板,需16个交易日,合计19个交易日,离直接退市规定的20个交易日仅一步之遥,回避退市几无可能。投资者很难期待ST股会有此等奇迹发生,可能性更高的是,一旦ST股接近1元或跌破1元后将加速下跌,形成“雪崩效应”,直至直接退市,中小投资者在此期间几无任何出逃机会。
Nasdaq(美国那斯达克指数)虽规定股价在1美元以下运行30个交易日就必须退市,但由于没有涨跌幅*,可通过一日暴涨最终实现咸鱼翻身,诸多公司均经历过类似状况。而A股“直接退市”与上交所《细则》的组合拳,彻底剥夺了ST股的翻身机会。新政过于严厉。
“炒壳”游戏欲去还留
如果说新股发行可以为证券市场增添新鲜血液,那么并购重组就是对存量上市公司的优化调整。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上背负了许多非市场的功能,再加上相关制度建设的落后,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市场虽然已存在20年,并购交易额近年来也迅速扩张,但企业并购的目的仍未实现从“借壳上市”向产业整合的转变,并购的资源配置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习惯性并购重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有现象。这一方面源于并购重组方具有较强的利益动机:除了拥有比较稀缺的上市“壳”资源之外,更具吸引力的是标的公司股价会在二级市场上因重组题材而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源于*不愿意看到上市公司退出市场,往往通过承诺税收、土地划拨、特许经营等方面的*优惠鼓励重组继续进行。
因此,多次并购重组不是出于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而是各方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习惯性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我国这个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证券市场上,染上“习惯性并购重组”病的上市公司比比皆是。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不完全统计发现,共有1399家上市公司进行过7800余次股权交易,其中154家是ST公司,这些ST公司平均产生的股权交易是5次左右。
“习惯性并购重组”实际是对证券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破坏,而其背后的利益链条更是难以打破。
谁把它们推向绝路
虽说该退的总是要退的,垃圾公司不除,股*不大,但是对于置身其中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却无法达到如此洒脱的境界。目前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有20多家,暂停上市的有20多家,这些公司在股市上募集的资金近百亿,市值曾高达几百亿,但是随着这些公司的退市或即将退市,这些资金将在股市上彻底消失,身为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东,投资者欲哭无泪。“上市之路铺满鲜花,退市之路涕泗纵横”是对这些公司股市历程的真实写照。
回顾一下这些上市公司的退市之路,可以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衰败,多数与其大股东有关,甚至可以说,大股东正是导致这些公司退市的罪魁祸首。*ST哈慈,尽管主营业务盈利,但大股东巨额占款迟迟不还,不得不大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导致2004年巨额亏损;*ST猴王,大股东猴王集团为了炒股大肆挪用*ST猴王资金,把*ST猴王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更应该看到,这些运作都是由一些关键人物来操纵的,每一笔交易,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他们频频得手的原因就是于他们的权力没有得到真正的约束。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处于“控制地位”的董事和经理人员,缺乏自觉地维护公司利益的内生机制。上市公司中的董事长,大部分是代表国有资产部门的,管理的并非自己的资产,这些资产的命运如何与他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更关心自己如何获利。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拥有自己的公司,利用上市公司来为自己的公司谋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此外,我国的股市制度也缺乏对上市公司高管的有效制衡。
上市公司就是这样一次次被掏空,直至退市,中小投资者的血汗钱也随之灰飞烟灭。随之而去的,还有整个市场的信心。上市公司痛苦的退市之路告诉我们,推进产权改革、完善上市公司制衡机制、推进法制建设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