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0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5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39
根据百度百科关于这部名著的艺术成就整理介绍如下:
1、人物形象
《骆驼祥子》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祥子和虎妞是最为耀眼的两个。祥子是在农村破产后进城的农民。他用老实农民憨厚的眼光看待城里的一切,用谋求个人发家的观念来攒钱买车,以图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他拼命出卖劳动力,像一只“饿疯的野兽”般抢生意;生活过得极其节俭,甚至忍饥挨饿,在都市的花花世界面前毫不动心。在祥子身上,农民的性格、气质、心理被刻画得十分准确、*真。
大量细致动人的心理描写,是作者刻画祥子的重要手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使祥子养成了憨厚口讷、不善言谈的个性特点,作者针对主人公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或内心独白,或第三人称叙述,或通过景物描写,或通过他人的眼睛,立体*地刻画人物。从《骆驼祥子》中可以认识到,祥子的沉默寡言,正是他受压抑、孤苦无告的社会地位的反映。他勤劳、淳朴、善良,连阿Q那点狡猾也没有,他只是一个在北京城里拉洋车的农民。同时,他又同所有小生产者一样,眼光狭窄,除了为改变个人境遇的挣扎之外,几乎不关心任何别的事情,甚至连一个哥们儿也没有。由此,我们便可以认识到这是造成祥子悲剧的一个主观方面。
在祥子的生活中,虎妞的出现是个大灾难。作家对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从外貌的丑陋到个性的泼辣、厉害、粗鲁,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虎妞的每一句话都是个性化的。她为了勾引祥子,在强迫他喝酒时,骂祥子“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而这正是虎妞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以粗暴的形式表现温情。她既没有闺秀千斤的生活环境,又没有时髦女性的教养,她所目睹的只是父亲刘四对平民女子的污辱,她所了解的男女关系不过如此而已,再加上她长期帮助刘四剥削车夫,养成一身江湖气,因而虎妞的言行便不难理解了。
作品通过虎妞的畸变心理、行为,恰到好处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刘四这一类半殖民地社会里地痞恶棍的生活。虎妞这个成功的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揭露力量,比直接描写刘四的罪行更要强些。
老舍把堕落的祥子称为“社会病态的产儿”,此话送给虎妞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丑的环境培养了丑的人物。但在家庭内部,虎妞又与刘四有矛盾。自私的刘四为了维护车厂的财产而漠视女儿的幸福,既不让她出嫁,又怕招赘让家产落入他人之手,致使虎妞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虎妞又是一个受害者。虎妞爱祥子,爱他是个老实强壮的男子。她肯下嫁洋车夫是带有大胆的叛逆色彩的,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的反抗。虎妞爱祥子,但又摆脱不了三十多年间所养成的种种恶习。她对刘四抱有幻想,总天真地幻想着把祥子提拔到剥削阶级的行列里去。后来与刘四闹翻了,明白回家继承产业已没有希望,便又反转过来折磨祥子(当然,虎妞主观上或许并非如此,这是虎妞表达爱情的特殊方式),对同情祥子的小福子竟狠心地要绝其生路。所有这些,都说明虎妞反抗刘四,其主观意识是极为落后的,与五四时代的妇女解放精神是大相径庭的。
《骆驼祥子》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洋车夫、老妈子、车厂老板、妓女、摆小摊的等——出入大杂院、小茶馆和街边巷口。这样的人文环境及生存模式,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屑一顾的,可在老舍笔下,他们都有了生命,都有了魂灵,并且活色生香!他们也有梦想,也有奋斗,也都活鲜鲜的惹人爱、惹人愁 ,可悲可叹!俗云“点铁成金”,又所谓“化腐朽为神奇”,《骆驼祥子》当之无愧。刘四的奸猾狠毒、虎妞的专横难缠、曹先生的思索斟酌、高妈的好出主意、杨太太的苛刻尖薄、二强子和小福子的潦倒不堪,都和祥子的性格相映成趣。
《骆驼祥子》的成功在于老舍先生用狮子搏兔的全力,来写一群被遗忘在社会角落里的人物,把一个每天和大家见面而为大家视若无睹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显现在纸面上,读者将因此而第一次认识每天在马路上所要看到的人物。
2、语言成就
“京腔”,清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老舍来自社会低层,在语言运用上得天独厚。他不用刻意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便已经“化”在其中了。“五四”以后,西方的幽默传入中国。西方的幽默,章回小说的讽世,民间文学的情趣,加上北京话的俏皮,使老舍的白话语言别具一格。老舍又是一个严肃、冷静的人,他每写一个字都力求精炼和准确,力戒拖泥带水和平摆浮搁。他的目标是:争取用两句话就把一个人的性格交代清楚;争取能用洋车夫的或糊棚匠的最俗浅的语言描写晚霞或者刮风,读了使人身临其境。他要求不加任何酱油、味精,诸如专用名词、比喻、典故、诗句,就把白话文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而且永远地朗诵出声来。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是老舍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老舍拥有大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舍的语言显然是借鉴了说唱艺术,老舍的小说多由作家来叙述故事。《骆驼祥子》就是可以当作评书来说的。而在老舍的作品中,叙述者常常与人物打成一片,不仅讲述人物的各种际遇,而且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叙述者的语言常常变化着,当他以作家的身份交代矛盾的发展,描写特定的情景时,用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平易的、色彩浅淡的知识分子语言;当他描写到具体人物,特别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时,便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采用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写虎妞使计谋,语言成了虎妞的;写刘四发火,又变成了刘四的语言。因为作家能熟练地驾驭笔下各种人物的语言,所以尽管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也好像人物自己在说话。待到直接描写人物的对话,那语言的地方色彩和个性化,就更其鲜明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老舍的叙述中常常夹着描写,有时甚至是十分细致的描写。如对北京的风光、风俗,作者娓娓道来,含情脉脉,细针密线地勾织,具有工笔画的效果。另如写人力车夫春夏秋冬的生活,也极为真切。祥子婚后在烈日下、暴雨中拉车的一节,作者用车夫的眼睛和感觉,写尽了祥子的无限痛苦。
老舍认为文字要极平常,澄清如无波的湖水,但又特别强调如何在平易中而不死板,他喜欢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司徒珂曾在《评〈骆驼祥子〉》一文中说:老舍善用北京话,他是用纯粹的本国语言写小说的中国第一个作者。
老舍写《骆驼祥子》时决心不用幽默,幽默变成了深沉的讽刺或者诅咒,文字与血泪淋漓的现实相谐合拍。不过在不少片段中仍透着几分幽默,如对吝刻而善骂人的杨家,对蛮悍的张妈“受作亲军”的描写;对虎妞*祥子喝酒,那“一股辣气慢慢的,准确的,有力的”往祥子脖子下走去的描写等等。老舍的幽默之可贵在于不只是让人发笑,也不只是让人感到事事有趣,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们以宽大的心怀去关照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从而达到悲天悯人的境界。所以有人说老舍先生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而在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幽默往往泡在苦笑中。老舍认为这是他创作的一点进步。
大量使用比喻是老舍文学语言的特点之一。他的比喻用得好,用得妙,有自己的风格。譬如,他将与虎妞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温暖的屋中活动着,像小笼里的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这就极生动准确地传达了祥子那种渴望劳动、想拉上洋车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奔生活,却又被虎妞牢牢拴在家中,不得自由的急切、焦躁、懊丧的神情。为叙写祥子的品质,作者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来形容:“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形容祥子在那个像布满了蛛网的社会里,他是一头小虫什么的,闯来闯去闯不出大小蜘蛛的馋物。有时“他没了自己,只从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叨住的一个小鼠”。有时像“斗落了大腿的蟋蟀,还想用小腿儿爬”。有时他觉得“一个人仿佛根本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只鸟。自己去打食,落到网里,吃人家的粮米,便得老老实实在笼子里,给人家啼叫,而随时可以被人家卖掉”。
3、地方色彩
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讲求“俗”和“白”。所谓“俗”,指的是描写普通的市井生活,写风俗、民俗。他的许多小说因此具有浓郁的市井风味和北京地方色彩。《骆驼祥子》所反映的生活老舍非常熟悉。他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北京下层市民的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北平是我的老家,一想这两个字立刻有几百尺‘故都景象’在心中开映。”因而作品中的不少章节宛如一幅幅生趣盎然的风俗画、世态画。所有形形色色的对象,无论美丑与好坏,都是地道北平的,用北平的滋味一琢磨,就都是美的。老舍认为创作的最主要任务是塑造好人物形象。而他的人物几乎都是活动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老舍总能够从容不迫地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家长里短的描写中展现人物的风貌。
所谓“白”,是指语言的朴实,特别重视北平市民群众的口语。老舍写《骆驼祥子》时,力求语言平易而不死板,“恰好,在这时候,好友顾石君先生供给了我许多北平口语中的字和词。在平日,我总以为这些词汇是有音无字的,所以往往因写不出而割爱。现在有了顾先生的帮助,我的笔下就丰富了许多,而可以从容调动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北京下层市民的出身,加上“顾先生的帮助”这一方便条件,使得老舍能够成为现代文学中用纯熟的北京口语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铁笔”、“圣手”。老舍尝试着用群众语言来充分地描境状物,表情达意。他的实践是成功的。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比之一般化的知识分子语言更能生动地表现北京市民生活,并加浓了老舍小说特有的“京味”。
《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北京市民社会的口语中提炼出来的,但又保持了口语的 “原味儿”。这不仅表现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的那些北京市民特有的“敢情”、“回见”、“白饶”、“不论秧子”之类的词汇和句式上,更表现在作家对市民社会各种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的精致传神的描摹上。当然,《骆驼祥子》能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作家对故都北平地理环境的熟悉。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从《骆驼祥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二十年代初故都北平所带有的独特的文化印记。特别是和主人公生活命运相关的,如铺主兜车、刘四“庆寿”、虎妞成亲、巫婆驱邪,以及还保存着旧有的仪式与气派的红白事情,都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甚至连车夫经常出入的大杂院、车厂子、小茶馆、小吃摊、杂耍场以及“白房子”等场所,也都通过作者的生动描绘,让人感受到既不同于“十里洋场”的上海,也不同于中原腹地,非北京下层市民社会莫属。
《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说以祥子为中心,以其在买车问题上的“奋斗、挣扎、幻灭”三起三落为主线,立体地展现了市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二十年代初北平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严谨独特的艺术结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京味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些全面显示了老舍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以其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当之无愧地步入了现代经典作品之林。
4、
艺术结构
老舍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写人为中心,围绕人物的命运来展开情节。《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命运便是全书的中心线索。作品中,祥子的主角地位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写到的所有其他人物,都因祥子而存在。人即以祥子为主,事情当然也以拉车为主。这样,作者便让一切的人都和车发生关系,从而也就把祥子拴住,像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柳树下那样。小说以主人公祥子的生活遭遇为描写重点和结构中心,以祥子买车、卖车“三起三落”的奋斗、挣扎、堕落过程为叙事线索,一线串珠地组织材料,安排情节,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这种单纯、集中、明晰的结构,不仅使小说情节完整而谨严,而且有力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完整过程及其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同时,又通过祥子与周围人们错综纠葛的复杂关系和各种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环境,单纯中有复杂,从而在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揭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骆驼祥子》整部作品没有过多的铺排渲染,也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作家或介绍,或描绘,或评论,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叙述娓娓道来。但故事有头有尾,情节的展开前后呼应,既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又使人物更加突出,作品主题更加明确、集中,显示了作者纳繁复于单纯的艺术功力。
老舍也要写社会,不写社会无以塑造人物。但那些社会生活,是被卷入主人公命运中的,是事随着人走。不仅如此,一些次要角色,如刘四、虎妞、曹先生、夏太太、老马祖孙以及孙侦探等等,也都围绕着祥子的命运而出现,都服从于祥子形象的塑造。这种构思方法的优点是,线索明了集中,不枝不蔓,而且能使人物形象显得丰满厚实。
《骆驼祥子》虽众星拱月般地突出了祥子的形象,但并没有忽略其他人物的塑造。与祥子关系密切的人物,如虎妞、刘四等,也都刻画得相当出色。同时,作者围绕着祥子,描绘了车厂、茶馆、大杂院、白房子等生存环境,叙写了军阀战争、工人受剥削、进步知识分子受*等等事件,给读者提供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具有浓郁故都色彩的风俗画卷,为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的北平提供了有益的锁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40
大概是考试前的一两个星期吧,我读完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
可能是由于知识,经验不够的原因吧,我还没能完全看懂,就是看了个大概,虽然骆驼祥子奋发向上,但到了后来,什么都没有。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骆驼祥子的正义,他的诚实,他的厚道,使他阴阳差错的认识到了很多人,有从朋友到夫妻的虎妞,有骗钱的警官,还有乐于助人的······
在老舍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北京市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如小商人,小职员,巡警······
小说大概是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友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0:40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