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26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21 23:21
1、一是仿,就是模仿,先按照老师教授的诗歌动作反复练习。
模仿有两个好处:把加手势变成习惯。比如,《雨巷》这首诗,“撑着油纸伞”,老师教授的手势是:手做握伞动作,眼睛往上看着伞面;“独自彷徨在”,老师教授的手势是:右手抚摸着胸口,眼睛迷离,摇头;“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老师的手势是,右手往右前方伸出来,缓慢延伸。通过这些动作,就营造了诗中的场景,将朗诵者和观众一下子带进意境。
学生自己还不会设计动作时,就要按照老师的设计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感受到加手势的好处,并形成习惯。以后,只要拿到一首诗,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做动作。遇到类似的场景,自然就会做出类似的动作。
2、熟能生巧。
熟,是反复练习,巧,就是技巧方法。诗歌朗诵的手势,反复练习100遍,200遍,就能在练习中,悟出新的感受,摸索出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
3、三是敢,就是敢于尝试。
拿到一首新的诗歌,看到一句诗,脑子里首先想到什么动作,就先做出来。不要认为这个动作不合适,自己就先否定掉。这样就会卡壳,练习不下去。
练习手势的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管好坏,先加上一个手势进行练习,保证一首诗句句有动作。然后在一遍遍的练习中,不合适的动作自然就会被合适的动作取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6 04:14
诗朗诵的动作不应该是被设计出来的,语言和动作应该是根据情景与情绪自然流出的。
首先,应该充分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有声语言的包装是第一位的,而肢体语言(动作)则完全是配属地位。你没看有很多朗诵者甚至干脆没有任何动作吗?因为能把观众带进意境的首先是你的富于情感的语言。
其次,肢体语言的添加是辅助,可以加,但不要“硬加”,宁缺毋滥!加的时候,一定要让情绪带动肢体。在表演理论上称之为“契机”。也就是说,当你的情绪铺垫充分之后,当你的肢体有了一种想动的冲动之后,再动。就是,先有动的理由和契机,再动,记住,一定要让情绪带着你动,而不是用动作表达某种情绪。
诗歌朗诵方法技巧:
诗歌朗诵时较短的句子按照书面标点停顿,句子结构较长且复杂,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可在中途作短暂停顿。表达起到重要作用的词、短句、字是要加以进行重音强调,通过对声音的强调来增加分量,突出意义。朗读的语速能够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可根据作品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感情语气、人物个性、语言特色来处理。
朗诵诗歌前,需要清楚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了解背景和目的后,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朗诵的时候,有利于唤起自己的情感,从而很好的表达诗人的意志与胸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6 04:14
楼主应该是第一次上台演讲吧?首次上台表演难免会紧张,不宜编排过多的肢体动作,除非作者足够自信(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参照梁逸峰朗诵表演,我并不是开玩笑,你只需要表情放松点就可以了),否则一旦紧张因肢体不协调引发哄笑,怯场出糗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