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跃进渠,再感当年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9 03: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07:09
中国青年网安阳7月20日电 (通讯员 张兴旺)二零二一年七月六日早晨安阳工学院红色历史考察队在跃进渠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举行,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重游故地,再度回到那奋斗年代,去体验前辈为修成跃进渠前仆后继的勇气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安阳县跃进渠是一首辉煌的史诗,是现代人不应忘记的红色经典。20世纪70年代,*新闻纪录片厂拍摄了名为《今日中国》的电影,描绘了这一壮举。《喜看银河落安阳》等通讯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著名的外交家黄镇驻法国期间曾看到了*电视台播放的《今日中国》,这位见多识广的著名外交家被跃进渠雄伟的工程深深震撼,产生了要一睹跃进渠风采的强烈愿望。目前,就是在国外,建成科技水平这么高的大渡槽,耗资之巨,动用人力、物力之多,花费时间之长,也是难以想象的。"1999年7月,原水利部副*朱登铨为跃进渠题词:"安阳儿女多壮志,敢叫漳水听调遣。"1992年到1995年,跃进渠连续被水利部评为优良工程,河南省水利厅领导来安考察时赞扬:"跃进渠工程之宏伟、修筑质量之高位居全省前列。
跃进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安阳县人民历经10年艰苦奋战,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条“引漳入安”水利工程。跃进渠动工于1958年,经历“三上两下”的艰难历程,最后一次开工于1968年。水是生命之源,安阳县人民为改变西部山区“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生存状态,自力更生,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依靠简陋的工具,动用10万民工,苦干十年,凿穿了320座山峰,跨越600多条山涧,打通149条隧洞,建造桥、闸、涵、渡槽等572座,其中大型渡槽17座,500多名修渠民工因工致残,108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终于建成干渠长147公里,全长近千公里,灌溉面积30万亩的跃进渠,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凝铸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跃进渠精神,为安阳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世界奇迹”,与红旗渠交相辉映,并称姊妹渠,属全国大型灌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我们学习继承跃进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重拾记忆,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机械化的作业已经是常态了,但在那个年代,人们仅仅凭着一腔永不磨灭的热血和不畏苦难的精神,用着粗浅的仪器一步一步的将这跃进渠修筑而成实乃人间奇迹。
望着这些曾为祖国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的英姿,同学们深受震撼。在重走跃进渠和红旗渡槽,参了解跃进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在跃进渠纪念馆内,大家通过观看珍贵照片、史物和英雄事迹的讲解,感受当年修渠人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感悟“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跃进渠精神。
走过漫漫古道,看过艰难往事。同学们越发体会到那前人那赤城的情怀,正是那些不懈的奋斗化作了今日的美好生活。回首那苦难岁月,人们更应当珍惜当下,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