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绵竹震区支教教师: 难忘支教灾区的日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9 01: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1:05
日历翻过最后一页,新的一年来了……
在本报记者年末岁初重访四川地震重灾区的行程中,几位“特殊”的灾区教师引起我们关注:
他们,冒着余震来到这里;他们,陪着灾区孩子走过最艰难的岁月;他们,在条件恶劣的灾区一扎就是半年;他们,在这里深深收获……
他们,就是江苏选派绵竹地震灾区支教的中小学优秀教师。这一批支教团的58名中小学教师去年7月中旬到达绵竹,分别在剑南、汉旺、富新等9个乡镇的15所中小学顶岗任教。
1月12日,支教一个学期后,他们离开支教学校,踏上归乡的旅程。
“我停不下来,有事情做才觉得充实”
【人物印象】40岁的倪丽英,是无锡藕塘中心小学的德育主任,支教团的女老师。
上午10时半,七拐八拐,记者终于在汉旺镇板房安置区找到汉旺学校时,倪老师正在五(2)班辅导孩子们做语文练习。
去年7月初,听说要组织支教团到灾区,主要招募男教师,倪丽英可没考虑那么多,背着丈夫和父母就报了名,直到接到正式入选的通知,才不得不告诉丈夫。丈夫虽担心她单薄的身体吃不消,但还是积极支持她,“你小看我了,为灾区的孩子做事,我们怎么能自私呢?”
到达绵竹后,倪老师等10位老师被分配到重灾区汉旺学校。
“说实在的,过去我从没吃过这样的苦,家里有老人丈夫照应,学校也干得很顺,很多事都不用我亲自动手。”倪丽英说。
当时,学校条件十分艰苦,板房还没有建好,老师们都住在闷热的帐篷里。在复课前的准备中,倪老师每天抢着干这干那,搬运物资、教学设备,接待学生家长,帮助校长制定复课后的教学计划,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有什么干什么,不让自己闲下来。
“这一个多月虽然很忙,但方方面面的工作太锻炼人了。这里的老师太不容易了,地震发生到现在,他们一天都没有休息,做复课的准备,帮着建板房,就是为了早日让孩子们有个学习环境。他们这种奉献敬业精神鞭策着我,我停不下来,有事情做才觉得充实。”倪丽英说。
去年8月29日,住了整整40天帐篷后,倪老师他们终于住进了板房。当天,倪丽英被任命为汉旺小学的副校长。
灾后的天气,雨水特多。3个月间,就遭遇三次特大雷暴雨。去年9月22日那晚,雨水透过墙角涌进板房,鞋子漂在水中,有的板房顶漏水,淋湿了床铺。那天正是她值班,900多个学生住宿在校。晚上1点多,她浑身湿透,冷得发抖,但坚持巡视每一间学生宿舍,安抚受惊的孩子,根据每间宿舍的漏雨情况妥善安排,自己几乎一夜没睡。面对困难,面对艰苦的生活,倪老师从没抱怨一声。
她在日记中写道,“来了以后,我一直水土不服,咳嗽、湿疹,吃了很多药,还是没有用,每天感觉身体特别难受……说实话,我也很想家,想回去看看家人,可面对那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和一所所满目疮痍的学校,我当然最先考虑的还是责任,作为一个支教老师的责任。”她说,之前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过多地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来到这里以后,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地震以后所经历的磨难,没有放弃、没有绝望的坚强意志,深深地感动了她和她的同事们。在她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能为灾区的人民做些什么……
1月12日,就要离开学校了。离开朝夕相处半年的老师和孩子们,她心里非常不舍,却不敢告诉孩子们,只是尽量多到教室走走,多看看孩子们,让他们安心复习。欣慰的是,下学期,还会有3名江苏支教老师到学校,接替他们的工作。
“他们能吃的苦,我也能吃”
【人物印象】26岁的蒋德富毕业刚3年,此前在南京市第六中学教书,典型的“80后”,开朗、健谈、阳光。
四川大地震后,蒋德富下定决心放假后到灾区去当志愿者,教孩子们读书。可还没等放假就听说了支教任务,全区只有5个名额,学校只分到一个。
“我天天找校长谈自己的优势,年轻啊,身体好啊,没有负担等等,终于挤掉了一个英语老师,成了人选。”说起这段经历,小蒋还有些兴奋。
小蒋家在泰州,父母只有他一个孩子。“一大早,就接到妈妈电话,询问行李准备状况,妈妈一件一件地与我核对,几乎将所有物品背诵了一遍。要是平时我肯定会嫌烦,但那天却很有耐心,因为我真的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小蒋说。
由于地震的破坏,汉旺镇房屋倒塌严重,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商业服务。过去,小蒋对这样的生活简直不可想象。
住帐篷时没电,洗澡间就是彩条布围起的棚子,上面没有顶。40天住下来,没有电扇,又恰逢雨季,闷热潮湿,小蒋腿上身上长满了红疙瘩。
“但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坚强!这里的老师孩子们太坚强了,经历了那么大的灾难,老师都特别敬业,孩子们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上课非常认真。看着他们如饥似渴的眼神,我特别有*。他们能吃的苦,我也能吃!”小蒋说。
刚来时,小蒋还碰到一次强余震,一瞬间,从未经历过地震的他很害怕,但老师和同学都来安慰他,那种历尽磨难后的镇静与真情让他特别感动,很快镇静下来。一个多月下来,经历了十几次余震,他一点也不害怕了……跟妈妈约好每3天打一次电话,也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不想让爸爸妈妈担心。
小蒋在这里教了4个班的地理和1个班的历史,1月12日期末考试结束,改完试卷,他就要和支教的老师一起回江苏了。下学期,会有新的支教老师来。孩子们都很舍不得这个充满朝气有点像大哥哥的“蒋老师”,喜欢和他聊天、打篮球。总问:“蒋老师,你真要走吗?什么时候走?”他怕影响同学们复习的心情,总是含糊地回答:“还早,还早。”
“我们几个老师约好了,再过3年,灾后重建差不多时,我们一定要再来这里,看看我们第二故乡的新面貌。”小蒋说。
“他们就是压不垮的脊梁,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人物印象】李刚老师来自南京金陵中学。43岁的他是江苏省地理教学学科带头人,还出过2004年江苏省高考题。
“从电视上看到灾区学校破坏的惨状,心里很难受,灾区老师们奋力自救的举动让我非常敬佩,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舍身保护学生的举动,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一定要为灾区做点事。”李刚说。
第一堂课,学生们不知从哪儿知道了*的“王牌”教学经历,那种敬畏、崇拜的眼神,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让*一辈子无法忘记。“他们死死地盯住老师,生怕漏一个字,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拿出全部的看家本领,给他们最多的爱,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吃不惯麻辣的川菜,但他不愿给学校添麻烦,就端着饭菜回宿舍用开水涮涮再就点咸菜。没有教具,他就自己动手做,看到学校的地球仪都在地震中毁坏了,他悄悄地从学校所在的安置区步行一个多小时,走到绵竹县城,自己掏钱买了一个回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还买一些小奖品,不时奖励一下同学们。
除了上地理课,*还要值守早自习、晚自习,工作量比在江苏时翻了一番。“是这里的老师和学生的坚强与自信鼓励和支撑着我。”*说。
板房学校里没有餐厅,同学们买了饭就蹲在屋檐、路边吃。学校房间紧张,十几平方米的板房要住14人,而学校却挤出两间房,让江苏来的6位老师住。本地的老师住在校外,每天上下班来回走很远。学校许多老师家里都遭了灾,有的还有亲人遇难,家里几乎都是危房,可脸上根本看不出来。他们从来不说曾经的苦难,每天风雨无阻地来回奔波,兢兢业业地站在讲台上。
“他们就是压不垮的脊梁,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这次支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