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21: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6:21
6.2.2.1 高阻油水同层与水层
高阻油水同层或水层,指的是一些渗透性较好、电阻率较高的含油层,测井解释为油层,但试油结果为油水同产或只产水不出油。根据岩心或岩屑观察结果,发现其碎屑粒径一般较粗。在砂泥岩剖面中的储层,岩性越粗,束缚水含量越低,电阻率越高。考虑到粒级粗对电阻率的影响,因而要求产纯油层段的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界限就应当高些。图6.12为高阻油水同层实例。图中第6、10两层的感应测井电阻率分别为5.9Ω·m和5.3Ω·m,含油饱和度分别为62%和57%。原测井解释均为油层,但试油结果第6层日产油13.2t,产水0.8m3,是含水油层;第6~10层合试日产油10.9t,水51m3。由于第7,8,9三层含泥质重,基本为干层,故合试的水主要来自第10层。为何电阻率与饱和度差别不大,而第6层主要产油,第10层主要产水呢?原因在于粒度粗细不同,前者粒度中值为0.195μm,后者为0.247μm,后者较前者为粗,故后者应为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
6.2.2.2 含稠油的高阻层
稠油层的特点是所含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密度有时甚至大于1g/cm3,黏度最高达二、三千厘泊),在储层中流动时阻力大,残余油饱和度高。稠油层的电阻率值较高,含油饱和度也较大,但试油结果往往出水,是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或低产油层。图6.13所示第7层原油密度为0.9598g/cm3,黏度为784.8cP(50℃),属于稠油层。该层自然电位值为30mV,电阻率为7.7Ω·m,含油饱和度为50%,6、7层合试日产纯油0.696t,是低产油层。判断这类油层的关键在于计算它的可动油饱和度(MOS)。可动油饱和度是指侵入带含水饱和度Sxo与原始状态地层含水饱和度Sw的差值,即MOS=Sxo-Sw,当Sxo≈Sw时,可动油饱和度近似为零,应该是较差的油层。
图6.12 高阻油水同层实例[2]
图6.13 含稠油高阻层实例[2]
6.2.2.3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
在砂泥岩剖面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系指含水饱和度(Sw)接近或超过50%,油(气)层电阻率值约等于或略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水层电阻率,在高矿化度地区甚至低于围岩电阻,但试油时产纯油(气)的油(气)层。这种油(气)层之所以不出水,原因是存在于油层中的水大部分为不能流动的束缚水。所以,高束缚水饱和度和低含油(气)饱和度是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关键。
图6.14为我国冀中北部地区下第三系低电阻率油层的一个实例。该储层岩性较细,粘土含量一般8% ~22%,最高可达51.35%。镜下分析表明,粘土矿物是以分散形式存在于储层中,两种分布形式都存在。储层物性变化大,孔隙度平均27.7%,渗透率为156×10-3μm2,测井曲线特征为低电阻、高时差、中等幅度的自然电位。在京214井,井深1350.2~1353.4m,电阻率仅为4.1Ω·m,电测原误解释为水层,但试油结果却获日产6.1m3的无水原油。
图6.14 京214井低电阻率油层实例[2]
6.2.2.4 裂缝性油气层的识别
裂缝性油气层的识别难度很大,其判识的方法也很多,这里推荐由吴继余提出的“测井裂缝综合概率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反映裂缝发育的多种参数,以实际裂缝发育统计资料为参照,求得各种测井计算值对裂缝贡献的“权”值,用多种信息构成测井裂缝综合概率值,作为反映裂缝集总值的裂缝概率曲线,以此作为判断裂缝发育段及发育程度的标志。
例如,四川某气田61井阳三1层4896~4901m方解石脉发育,钻井至4901.75m发生井喷,泥浆压井漏失泥浆23m3,本层测试产气为23.15×104m3/d,根据测井裂缝综合概率方法计算出的裂缝概率曲线(图6.15)看出:在4892~4901m及4907~4910m裂缝概率值升高,4892~4901m裂缝概率达80%~90%,而此井段正是钻井见有大量方解石脉、发生泥浆漏失及井喷层段,说明这种判断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6:21
6.2.2.1 高阻油水同层与水层
高阻油水同层或水层,指的是一些渗透性较好、电阻率较高的含油层,测井解释为油层,但试油结果为油水同产或只产水不出油。根据岩心或岩屑观察结果,发现其碎屑粒径一般较粗。在砂泥岩剖面中的储层,岩性越粗,束缚水含量越低,电阻率越高。考虑到粒级粗对电阻率的影响,因而要求产纯油层段的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界限就应当高些。图6.12为高阻油水同层实例。图中第6、10两层的感应测井电阻率分别为5.9Ω·m和5.3Ω·m,含油饱和度分别为62%和57%。原测井解释均为油层,但试油结果第6层日产油13.2t,产水0.8m3,是含水油层;第6~10层合试日产油10.9t,水51m3。由于第7,8,9三层含泥质重,基本为干层,故合试的水主要来自第10层。为何电阻率与饱和度差别不大,而第6层主要产油,第10层主要产水呢?原因在于粒度粗细不同,前者粒度中值为0.195μm,后者为0.247μm,后者较前者为粗,故后者应为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
6.2.2.2 含稠油的高阻层
稠油层的特点是所含原油密度大,黏度高(密度有时甚至大于1g/cm3,黏度最高达二、三千厘泊),在储层中流动时阻力大,残余油饱和度高。稠油层的电阻率值较高,含油饱和度也较大,但试油结果往往出水,是油水同层、含油水层或低产油层。图6.13所示第7层原油密度为0.9598g/cm3,黏度为784.8cP(50℃),属于稠油层。该层自然电位值为30mV,电阻率为7.7Ω·m,含油饱和度为50%,6、7层合试日产纯油0.696t,是低产油层。判断这类油层的关键在于计算它的可动油饱和度(MOS)。可动油饱和度是指侵入带含水饱和度Sxo与原始状态地层含水饱和度Sw的差值,即MOS=Sxo-Sw,当Sxo≈Sw时,可动油饱和度近似为零,应该是较差的油层。
图6.12 高阻油水同层实例[2]
图6.13 含稠油高阻层实例[2]
6.2.2.3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识别
在砂泥岩剖面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系指含水饱和度(Sw)接近或超过50%,油(气)层电阻率值约等于或略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水层电阻率,在高矿化度地区甚至低于围岩电阻,但试油时产纯油(气)的油(气)层。这种油(气)层之所以不出水,原因是存在于油层中的水大部分为不能流动的束缚水。所以,高束缚水饱和度和低含油(气)饱和度是形成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关键。
图6.14为我国冀中北部地区下第三系低电阻率油层的一个实例。该储层岩性较细,粘土含量一般8% ~22%,最高可达51.35%。镜下分析表明,粘土矿物是以分散形式存在于储层中,两种分布形式都存在。储层物性变化大,孔隙度平均27.7%,渗透率为156×10-3μm2,测井曲线特征为低电阻、高时差、中等幅度的自然电位。在京214井,井深1350.2~1353.4m,电阻率仅为4.1Ω·m,电测原误解释为水层,但试油结果却获日产6.1m3的无水原油。
图6.14 京214井低电阻率油层实例[2]
6.2.2.4 裂缝性油气层的识别
裂缝性油气层的识别难度很大,其判识的方法也很多,这里推荐由吴继余提出的“测井裂缝综合概率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反映裂缝发育的多种参数,以实际裂缝发育统计资料为参照,求得各种测井计算值对裂缝贡献的“权”值,用多种信息构成测井裂缝综合概率值,作为反映裂缝集总值的裂缝概率曲线,以此作为判断裂缝发育段及发育程度的标志。
例如,四川某气田61井阳三1层4896~4901m方解石脉发育,钻井至4901.75m发生井喷,泥浆压井漏失泥浆23m3,本层测试产气为23.15×104m3/d,根据测井裂缝综合概率方法计算出的裂缝概率曲线(图6.15)看出:在4892~4901m及4907~4910m裂缝概率值升高,4892~4901m裂缝概率达80%~90%,而此井段正是钻井见有大量方解石脉、发生泥浆漏失及井喷层段,说明这种判断方法是正确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