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02:4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02:19
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国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一个融会贯通多学科、多语言、多文化的学术领域。其研究对象为至少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此外还常常涉及哲学(尤其是欧洲*哲学)、美术、电影、音乐、建筑、*、历史、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宗教等不同人文社科领域。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并于19世纪末期发展成熟为一门学科,以法国、德国为主导。二战后其学术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但研究对象仍然以欧洲*的语言、哲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为主流。
中文以及中国相关的人文研究在欧美大学里常被归类在东亚系(East Asian Studies),这种划分从技术上阻碍了东亚文化研究进入比较文学的主流舞台,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比较文学自身所引以为傲的包容性。
扩展资料:
分类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梵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
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建构研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较文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02:20
仅提供我自己的观点:之所以说是比较文学,那应该是有对比的文学,在汉语言文学的对立面是其它语言文学,对汉族文学的对立面是其它民族文学。对所研究的汉语言文化来说,还有其它语言的文化,并且,比较文学研究还可能涉及到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所以,它是“一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02:20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