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设计的含义内容及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21: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20:03
随着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不断深化, 教学设计 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已成为促进教师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列入教师教学评比的一个重要项目。如何搞好教学设计?这是值得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和提高的。现就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及总体要求谈一些认识,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
何谓设计?有关学者认为:“所谓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目标,预想今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观念性地操作构成要素,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行为。”
何谓教学设计?根据上述含义,本人认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将教学要素(如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有序、合理地安排,并形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活动。它具有设计的一般性质,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包含四个要点:①教学设计必须具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照搬、照套,因为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②教学设计应体现将教学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安排,以达到优化组合,不是一般地罗列、流水帐式地安排。③教学设计是一种预先分析、研究和选择,是一个制定 教学计划 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备课、写教案,其基础应是学习、钻研和分析、研讨。④教学设计不是教学实施,但它是有效教学实施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设计为何不等同于一般教案?本人认为,传统的、一般的教案没有达到教学设计的高度,它主要是体现教师如何教的方案。而教学设计更加完整,更富“创意”,它还应该体现教师对教学的个性化、创造性的理解和设计,应该体现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这样学?它应该做到“三个有”:有设计的理念,有活动的安排(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适当的说明(对重要活动或重要环节应说明设计意图或理论依据)。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设计除包括一般教案的内容外,还应体现自身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教学起点和教学安排等关系密切,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应该明确、恰当。
二是内容处理。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钻研、开发教材能力的重要反映,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对教材内容的正确分析、把握,如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基本观点、思想方法等。对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处理,如相关知识的铺垫、难点疑点的分解、典型例题的延拓、不当内容的删减等。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调整、安排,如相关知识的集中、某些例题的后移、课时内容的调整等。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尤其是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去确定重点、难点,而不是照搬教学参考书。
三是教法、学法。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及教师实际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体现对学法指导的相应措施。不能只是设计教师如何教,更要注重考虑学生如何学,如何指导学生学。同时还要体现对教学媒体、手段及教具、学具的使用,发挥先进技术、手段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是教学过程。这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主体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教师、学生活动的合理安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措施等,应该突出教师如何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归纳提升等方面,突出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学过程宜用表格形式(内容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呈现。
五是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进程的预设及评价,以及对课内练习、归纳小结和课堂小测、课后作业等的设计。这是促进教学进程反馈*、教学环节连贯落实、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必要途径,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教学设计的总体要求
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必须按照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主要有: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具体要求“三个力求”:力求“因学定教,少教多学”。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力求“以人为本,恰当要求”。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尖子生和学困生的关系,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差异发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公平;力求“体现过程,培养能力”。注意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动手动脑,有更多的体验感悟,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信息、探求解题思路、总结方法规律,从而优化思维品质,发展学科能力。
2.正确设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应注意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要求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力求目标要求合理、恰当。应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不要人为割裂、硬性分块。应注意贴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反对“高、大、全”、“贴标签”。例如,对高中数学必修2的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的教师把其“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这就未免“过大”、“过高”了,这是一节课无法实现的“大目标”。二是具体性原则。教学目标应力求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发挥其引导和评价作用。例如,九年级数学的22.2“公式法”的“判别式”,不少教师把其“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就显得不够具体,建议细化为:①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中,掌握△的结构与作用;②能用△判断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③能用△讨论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三是阶段性原则。同一知识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目标要求,要注意区别平时(新课)教学、学期复习、总复习等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反对过早瞄准升学考试要求、“一步到位”的做法。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要根据不同知识内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组织设计。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有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是什么”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掌握。为此,要着重处理好三个环节――一是教材的组织与呈现。可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提高教材的可阅读度。二是促进知识的理解。要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活动。三是指导知识的巩固。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复述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序性知识是指“怎么学”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律的应用,如运算和操作等。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重视学生习得有关概念和规律,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其二要重视变式训练,使学生习得的概念、规律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4.改进、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优化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一要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由实际例子、实际问题引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二要注重师生互动,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悟。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回答、问题探究、小组讨论、课堂练习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动脑,教师则可通过辅导、启发、点拨、归纳等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有效互动;三要注重联系、变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要突出重点知识、典型例题、基本观点的分析讲解,揭示知识间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重视题目的变式与拓展,促进学生理解要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四要注重练习检测,促进学生的目标达成。要注意精选、精编练习题,提倡精讲,适当多练,追求知识的及时巩固、应用。要注意安排课堂小测,及时反馈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减少学生学习的累积偏差,促进学生稳定、可持续学习。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