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8 16: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5:34
唐诗三百首是由蘅塘退士在众多唐诗中精选出来的三百首诗。唐诗的数量很多,光是绝句已超过万首,现时辑录得全数约五万多首。而《全唐诗》是辑录得较为完备的一套书。(当然这套书有很多本,而且每本也很厚的!) 唐诗是在唐代流行的一种诗体,由于在唐代十分流行,故此统称这时代的诗歌为唐诗。 唐诗的*大致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是指全诗只有四句,而律诗则有八句。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及七言之分。所谓五言,即是指一句有五个字,而七言则是一句有七个字。举个例说: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句,每句五字,全诗仅有二十字。而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做长律,长律多数也是五言的。 除了句数及字数有规定外,唐诗也讲究平仄相对及押韵,每句也有平仄之规定。押韵方面,有所谓「一三*论,二四六分明」,即是指第一三五句可以不押韵,第二四六句则必需押韵。简而言之,不论绝句或律诗,双数句要有押韵之要求。而律诗更加讲究对仗呢! 一般而言,以上所提及的诗歌受到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及对仗的规定,这类诗叫做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在唐代以前所流行的诗歌较为自由,没有这么严格的格律规定。在广义来说,在唐代以前,不受这种格律规定的诗歌均可称为古体诗。 你所提及的乐府诗也属于古体诗一类。然而,乐府诗并非始于唐朝。乐府诗源自汉代。乐府原是汉代 *** 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是采集民间的歌谣。这些民歌最大的内容特色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这些民歌也能合乐的。这些从民间采集而来的诗歌通称为乐府诗。这些民间并未有格律之要求,其中〈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夏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诗是一个女子的誓词,大意为即使天崩地裂也要和情人永远相爱之意。正!)从这首诗可见,当中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七言不等,句式多变。这也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当然句数也没有一定规定。 唐代文人写诗,当然不只写近体诗,也有人写古体诗及乐府诗呢!唐代诗人写乐府诗,则是借用汉朝以来的乐府诗的旧题目,而诗人则另行创作新的内容吧。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也是唐代乐府诗中的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作诗既有近体诗,也有古体及乐府诗,故此你大概要修正一下问题:「我们如何分辨一首诗是否属于近体诗/古体诗/乐府诗?」要是这样,我们大可从诗歌体裁去区分。 但如果硬要问如何分辨诗是否唐诗,大概只有是看作者是不是唐朝人吧! 你提及的〈诗经〉(你是打错字了吗?^^)其实是一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诗经》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总共311首,其有六首只有题目而没有内容,故实际上只有305首,故此《诗经》又称「诗三百」。其中以十五国风(即民歌)为《诗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