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7 11: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3:01
东方的智慧,是安定社会的良策,是寄托精神的支柱,是升华感情的梯航,是培养思想的武器。怎么样拥有东方人生的智慧呢?明末陈眉公著的《小窗幽记》,共收录了194条人生处世的格言,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阳关大道——幽窗夜自吟。以下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淡泊之守,镇定之操
我们常说世事纷纭,变幻无常,人如果整天陷在这无常的世事中,当然就会没有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本性。人的意义就在于争取到最大的自主权,谁也不愿意浑浑噩噩地混上一辈子,那么就要在这纷纭的世事中拥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一个人能够在大事中不糊涂,乱事中不慌张,也就是所谓的镇定自若。一旦镇定下来,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也就不至于有所遗憾了。
《小窗幽记》中《集醒篇》的第102条指出,“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要达到淡泊无为是不容易的,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磨炼。真正的恬淡自守、潇洒无为,绝不是没有经历过世事的一片空白,而是能够经历任何乐声美色、豪侠富贵的境遇,却都能够不执迷于心。能够在纷纭中保持坚定不移的自我,也就是《孟子》中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镇定自若,是要有过人的节操,不跟一般的人一般见识,莫名其妙地招来耻辱心里却不愤怒,突如其来的险境加身却不惊慌。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有着更大的理想和志向,远大的目标使他忘记了眼前的荣辱利害,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放弃自己的目标的。
人要想达到一个淡泊清静的境界,就不要怕那五颜六色的世界,也只有世界这只大染缸能够染出最纯洁的布来。和尚出家,但并不见得能够心出家;居士在家,却未必就不能够心出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清净,无牵无挂,则何处不是恬淡!真正的镇定也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镇定,不动不摇,则何时不能安宁!
(二)待足与得闲
人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人的*更难侍候,所以常说这山望见那山高。我们从前辈那里得到的,就是必须不停地去奋斗和追求,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捉不住的东西,得到了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永远处在一种希望和失望的交替矛盾当中,谁也不会满足。所谓的满足,其实只是暂时的。永远不足,也就永远痛苦。因此,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劝导世人“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人不能没有追求,但却不能成为*的奴隶,必须有自己的主宰权。当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放下*,能够及早地明白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也就不会为物欲外境所驱使,过着那表面上愉快,可内心里却紧张的生活。心里安宁了,人生也就清闲自在了。若是要到衰老的时候才因为有心无力而住手的话,虽然表面上退了休清闲自在了,其实心中却会感到更大的痛苦。他们永远生活在当年轰轰烈烈、气势飞扬的记忆中,与现实中的衰老无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是,这种巨大的落差,使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人物无法再生存下去。
与其在衰老时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放下一切,顺着生活的自然,必定能够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
(三)忍己情与恕人情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你给人方便,人便会给你方便;别人方便你,你也应该方便别人。这样一来,社会的生活才会正常运转,大家都能够得到幸福的感受。所以,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前,就必须学会社会生活的标准,这就是每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互相之间也应该以兄弟的情谊来对待。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制约,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而能够保持这平等地位而使大家都皆大欢喜的,只有两个字:忍、恕。正如《小窗幽记》中所说:“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忍字是心头之上插把刀,当然不好受。要能受得住,才能是好汉,当然这是对自己而言的。恕字是从如从心,就是说凡人心都是一样的,你所欢喜的别人也一样欢喜,别人所厌恶的你也一定不喜欢。如的意思是如同、相同,这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也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别人所愿意的,自己也不要去强夺。
我们常说的,要顺随人情,要随缘处世,就是要让对方的情欲得到正当的发泄,也就不会有朝一日如河流决堤,不可收拾。顺与逆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待了。只要我们的内心里存着“恕”道,便能时时想着人情,也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在幽静的夜晚,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灿烂的星空,憧憬着美妙的人生境界,吟咏着自己宽广而又温柔的心灵。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都与那广阔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为了一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李安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2:03
东方的智慧,是安定社会的良策,是寄托精神的支柱,是升华感情的梯航,是培养思想的武器。怎么样拥有东方人生的智慧呢?明末陈眉公著的《小窗幽记》,共收录了194条人生处世的格言,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阳关大道——幽窗夜自吟。以下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淡泊之守,镇定之操
我们常说世事纷纭,变幻无常,人如果整天陷在这无常的世事中,当然就会没有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本性。人的意义就在于争取到最大的自主权,谁也不愿意浑浑噩噩地混上一辈子,那么就要在这纷纭的世事中拥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一个人能够在大事中不糊涂,乱事中不慌张,也就是所谓的镇定自若。一旦镇定下来,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也就不至于有所遗憾了。
《小窗幽记》中《集醒篇》的第102条指出,“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要达到淡泊无为是不容易的,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磨炼。真正的恬淡自守、潇洒无为,绝不是没有经历过世事的一片空白,而是能够经历任何乐声美色、豪侠富贵的境遇,却都能够不执迷于心。能够在纷纭中保持坚定不移的自我,也就是《孟子》中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镇定自若,是要有过人的节操,不跟一般的人一般见识,莫名其妙地招来耻辱心里却不愤怒,突如其来的险境加身却不惊慌。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有着更大的理想和志向,远大的目标使他忘记了眼前的荣辱利害,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放弃自己的目标的。
人要想达到一个淡泊清静的境界,就不要怕那五颜六色的世界,也只有世界这只大染缸能够染出最纯洁的布来。和尚出家,但并不见得能够心出家;居士在家,却未必就不能够心出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清净,无牵无挂,则何处不是恬淡!真正的镇定也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镇定,不动不摇,则何时不能安宁!
(二)待足与得闲
人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人的*更难侍候,所以常说这山望见那山高。我们从前辈那里得到的,就是必须不停地去奋斗和追求,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捉不住的东西,得到了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永远处在一种希望和失望的交替矛盾当中,谁也不会满足。所谓的满足,其实只是暂时的。永远不足,也就永远痛苦。因此,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劝导世人“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人不能没有追求,但却不能成为*的奴隶,必须有自己的主宰权。当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放下*,能够及早地明白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也就不会为物欲外境所驱使,过着那表面上愉快,可内心里却紧张的生活。心里安宁了,人生也就清闲自在了。若是要到衰老的时候才因为有心无力而住手的话,虽然表面上退了休清闲自在了,其实心中却会感到更大的痛苦。他们永远生活在当年轰轰烈烈、气势飞扬的记忆中,与现实中的衰老无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是,这种巨大的落差,使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人物无法再生存下去。
与其在衰老时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放下一切,顺着生活的自然,必定能够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
(三)忍己情与恕人情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你给人方便,人便会给你方便;别人方便你,你也应该方便别人。这样一来,社会的生活才会正常运转,大家都能够得到幸福的感受。所以,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前,就必须学会社会生活的标准,这就是每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互相之间也应该以兄弟的情谊来对待。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制约,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而能够保持这平等地位而使大家都皆大欢喜的,只有两个字:忍、恕。正如《小窗幽记》中所说:“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忍字是心头之上插把刀,当然不好受。要能受得住,才能是好汉,当然这是对自己而言的。恕字是从如从心,就是说凡人心都是一样的,你所欢喜的别人也一样欢喜,别人所厌恶的你也一定不喜欢。如的意思是如同、相同,这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也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别人所愿意的,自己也不要去强夺。
我们常说的,要顺随人情,要随缘处世,就是要让对方的情欲得到正当的发泄,也就不会有朝一日如河流决堤,不可收拾。顺与逆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待了。只要我们的内心里存着“恕”道,便能时时想着人情,也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在幽静的夜晚,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灿烂的星空,憧憬着美妙的人生境界,吟咏着自己宽广而又温柔的心灵。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都与那广阔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为了一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李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