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的孩子,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7 18: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29
1.
昨天上午,大旭叔叔家的女儿——大旭姐姐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让家长接回家观察。
当时大旭的叔叔和婶婶都在上班,抽不出身,她叔叔把电话打给了她爷爷,让爷爷帮忙代接一下,但无奈,爷爷也正忙。爷爷便委托我去接孩子。
我带着二旭,到学校接了上一年级的诺诺。
走出学校,摸摸诺诺,不发烧。问诺诺哪里难受?她只是指指头,但明显情绪低落。我给诺诺的爸爸——大旭叔叔打电话,询问情况。诺诺爸爸说,这几天一直闹着不愿意去学校……
我大概明白了,其实,难受是假,不愿上学才是真。
稳妥起见,我还是带她去了诊所,检查了一下,哪里都没问题。遂买了零食水果,带她回了家。
回家后,诺诺情绪一下就好了,和二旭又吃又玩,很开心。我和诺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我从她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得知,原来,她不是不想去上学,而是不想去“小饭桌”——托管班。
开始,我以为她在“小饭桌”受欺负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事。循循善诱,但没有,什么事都没有,诺诺不想去“小饭桌”的真正原因是: 大家都说小饭桌不好!
这个理由真让我哑然失笑。
但笑过之后,我又觉得,这其实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我也发现,这个小城的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孩子中午去托管班。我没有了解过这里“小饭桌”的情况。但我身边几乎所有上小学的孩子父母,都在每天四趟的来回接送孩子——无论寒暑冬夏。
我曾问过大家:“每天来回接送这么累,几乎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跑一趟,为什么不让孩子去托管班呢?”回答普遍的一致:“小饭桌的饭不好吃!”
可能,除了托管班的大锅饭确实不太好吃,还有一点,家长们都在“跟风。”
跟风,是小地方人们的通病。 (我真要小心了,哪天让安国人民把我给驱逐出去)周冲曾经说过: 在小地方生活,面对你的不一样,要么你被孤立,要么你被同化,而无论被孤立还是被同化,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而言,都何其痛苦!
于是乎,除了那些实在没办法的家长,稍有点“条件”的家庭,都要占用一个人力每天专门接送孩子!甚至许多年轻妈妈们,只要家里日子过得去,绝对不去找寻自我,要留在家里照顾、接送上小学的孩子。
这股对“小饭桌”有强烈成见的风潮,连许多大人都无法躲过,何况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
事实上,我觉得托管班的兴起,正是社会分工细化、社会文明程度高、社会进步的体现。
对于一个已经上一年级的孩子,每天中午被专门的老师接到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和同伴一起吃饭,午睡,再由老师专程送回去,挺惬意。
有许多家长都反映:“小饭桌”的饭不好吃,可实际上,节奏很快的工作日,谁家中午每天都保证做两个菜呢?至少托管班能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吧。我也曾“采访”过被安排在家里,每天专职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的老人,无一不叫苦不秩。
而在我看来,真正“黑掉”小饭桌的,不是饭菜的味道,而是家长们跟风攀比的姿态。 大家都在跟风比给孩子“最好的”,放弃自我,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孩子在每天每个时间段都享受和体验“最好的、最优”养育。
在这样的认知环境里,因父母工作忙,没法儿中午被接回家的孩子们,心里当然要有失落感了。
3.
我们的教育,有许多独到之处,但独独缺了“教孩子做自己。”
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对“做自己”大家是有顾虑的。俗语不是讲嘛“*打出头鸟”“不当出头的椽子”……随大流,明哲保身才是正路。实际上,这是反人性的。
翻翻我们本土的绘本,基本没有教孩子“做自己”这一主题的。大凡这一主题的,都是外国绘本翻译过来的。
做自己,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彰显个性。而是听从内心,建立自己的思维构架,对外界的评价不过分在乎,做一个自由、自主的人。很少或无视事物表面价值,以发展眼光看待事物。认同自己本来的样子。无条件爱自己。
在趋大同的社会环境里,教孩子做自己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唯有让孩子做到不被任何强大的不良环境胁迫,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真正追逐自己的内心,发散一个独立个体,最本真的力量。
4.
无独有偶,上午时,一个朋友给我发信息咨询,她三岁的儿子在早教中心,因为“特立独行”不太被老师接受,她也开始怀疑儿子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交谈时,都认为孩子很正常。但朋友说,早教中心的老师不断强调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并极力说服她,去做训练还是有效果的。而她的儿子,对那些训练极其反感。
她徘徊在“通过训练让孩子变得和别的孩子一样”还是“顺应孩子天性让他自由生长”的矛盾中。最终,她说服了自己的心,不再去训练孩子,把孩子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
能不随大流,不被裹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内心和定力。
前段时间,大旭班里的小朋友有周末去上“幼小衔*”的,几乎是一呼百应,不一会儿,群里就有十来个家长纷纷表示,也要去上课。尽管很多孩子的周末已经挤得满满的,也有许多孩子,拼音数学学得已经不成问题,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拉下,还是踊跃的要去报名学习。
我用了很大的定力,才在这股大风的惯性里,刹住了车,没让大旭也去学。并不是大旭已经会了,而是我想让她晚一点走上被批量化,重复化,单一化,填鸭式教导的路上。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很难。因为你要排除周围许多不动听的声音的干扰。但你也要记住:跑步时,只有一心向前才能跑得更快,左顾右盼,只会让你分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29
1.
昨天上午,大旭叔叔家的女儿——大旭姐姐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不舒服,让家长接回家观察。
当时大旭的叔叔和婶婶都在上班,抽不出身,她叔叔把电话打给了她爷爷,让爷爷帮忙代接一下,但无奈,爷爷也正忙。爷爷便委托我去接孩子。
我带着二旭,到学校接了上一年级的诺诺。
走出学校,摸摸诺诺,不发烧。问诺诺哪里难受?她只是指指头,但明显情绪低落。我给诺诺的爸爸——大旭叔叔打电话,询问情况。诺诺爸爸说,这几天一直闹着不愿意去学校……
我大概明白了,其实,难受是假,不愿上学才是真。
稳妥起见,我还是带她去了诊所,检查了一下,哪里都没问题。遂买了零食水果,带她回了家。
回家后,诺诺情绪一下就好了,和二旭又吃又玩,很开心。我和诺诺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天,我从她断断续续的描述中得知,原来,她不是不想去上学,而是不想去“小饭桌”——托管班。
开始,我以为她在“小饭桌”受欺负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事。循循善诱,但没有,什么事都没有,诺诺不想去“小饭桌”的真正原因是: 大家都说小饭桌不好!
这个理由真让我哑然失笑。
但笑过之后,我又觉得,这其实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我也发现,这个小城的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孩子中午去托管班。我没有了解过这里“小饭桌”的情况。但我身边几乎所有上小学的孩子父母,都在每天四趟的来回接送孩子——无论寒暑冬夏。
我曾问过大家:“每天来回接送这么累,几乎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跑一趟,为什么不让孩子去托管班呢?”回答普遍的一致:“小饭桌的饭不好吃!”
可能,除了托管班的大锅饭确实不太好吃,还有一点,家长们都在“跟风。”
跟风,是小地方人们的通病。 (我真要小心了,哪天让安国人民把我给驱逐出去)周冲曾经说过: 在小地方生活,面对你的不一样,要么你被孤立,要么你被同化,而无论被孤立还是被同化,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而言,都何其痛苦!
于是乎,除了那些实在没办法的家长,稍有点“条件”的家庭,都要占用一个人力每天专门接送孩子!甚至许多年轻妈妈们,只要家里日子过得去,绝对不去找寻自我,要留在家里照顾、接送上小学的孩子。
这股对“小饭桌”有强烈成见的风潮,连许多大人都无法躲过,何况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
事实上,我觉得托管班的兴起,正是社会分工细化、社会文明程度高、社会进步的体现。
对于一个已经上一年级的孩子,每天中午被专门的老师接到学校附近的“小饭桌”,和同伴一起吃饭,午睡,再由老师专程送回去,挺惬意。
有许多家长都反映:“小饭桌”的饭不好吃,可实际上,节奏很快的工作日,谁家中午每天都保证做两个菜呢?至少托管班能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吧。我也曾“采访”过被安排在家里,每天专职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的老人,无一不叫苦不秩。
而在我看来,真正“黑掉”小饭桌的,不是饭菜的味道,而是家长们跟风攀比的姿态。 大家都在跟风比给孩子“最好的”,放弃自我,不惜一切代价要让孩子在每天每个时间段都享受和体验“最好的、最优”养育。
在这样的认知环境里,因父母工作忙,没法儿中午被接回家的孩子们,心里当然要有失落感了。
3.
我们的教育,有许多独到之处,但独独缺了“教孩子做自己。”
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早已根深蒂固。对“做自己”大家是有顾虑的。俗语不是讲嘛“*打出头鸟”“不当出头的椽子”……随大流,明哲保身才是正路。实际上,这是反人性的。
翻翻我们本土的绘本,基本没有教孩子“做自己”这一主题的。大凡这一主题的,都是外国绘本翻译过来的。
做自己,不是标新立异,不是彰显个性。而是听从内心,建立自己的思维构架,对外界的评价不过分在乎,做一个自由、自主的人。很少或无视事物表面价值,以发展眼光看待事物。认同自己本来的样子。无条件爱自己。
在趋大同的社会环境里,教孩子做自己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唯有让孩子做到不被任何强大的不良环境胁迫,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真正追逐自己的内心,发散一个独立个体,最本真的力量。
4.
无独有偶,上午时,一个朋友给我发信息咨询,她三岁的儿子在早教中心,因为“特立独行”不太被老师接受,她也开始怀疑儿子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交谈时,都认为孩子很正常。但朋友说,早教中心的老师不断强调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并极力说服她,去做训练还是有效果的。而她的儿子,对那些训练极其反感。
她徘徊在“通过训练让孩子变得和别的孩子一样”还是“顺应孩子天性让他自由生长”的矛盾中。最终,她说服了自己的心,不再去训练孩子,把孩子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
能不随大流,不被裹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内心和定力。
前段时间,大旭班里的小朋友有周末去上“幼小衔*”的,几乎是一呼百应,不一会儿,群里就有十来个家长纷纷表示,也要去上课。尽管很多孩子的周末已经挤得满满的,也有许多孩子,拼音数学学得已经不成问题,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拉下,还是踊跃的要去报名学习。
我用了很大的定力,才在这股大风的惯性里,刹住了车,没让大旭也去学。并不是大旭已经会了,而是我想让她晚一点走上被批量化,重复化,单一化,填鸭式教导的路上。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很难。因为你要排除周围许多不动听的声音的干扰。但你也要记住:跑步时,只有一心向前才能跑得更快,左顾右盼,只会让你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