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6 08: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5:17
5.C
6.A
7.B
5.应为“长叹的样子”。
6.A项“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前“乎”为介词,相当于“于”;后“乎”为语气词,表疑问语气;C项前“其”为代词,可译为“自己的”;后“其”为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D项前“则”为副词,加强判断;后“则”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7.选项中“孔子对子路的贬斥”不当,孔子并未贬斥子路所言之志,而是批评他不谦逊的态度。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队加以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没有题目没法给你做。自己根据翻译写吧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没有题目没法给你做。
自己根据翻译写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词多义一、知了解.例:不无知也主持、管理.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道,懂得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通“智”.例:失其所与,不知二、方正道,是非准则.(名)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圆,纵横(动)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正,将要,才(时副) 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方形(名) 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三、以因为(介)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用,做(动) 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把(介) 例:加之以师旅用(介) 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而(连)表顺接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而(连)表修饰 例:勾践载稻与脂以行而(连)表轻微转折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来,以便(连)表目的 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以致(连)表结果 例: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凭借(介) 例: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认为(动) 例:皆以美于徐公动词、介词、连词四、乎于(介)比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于(介)在 例:摄乎大国之间例:浴乎沂,风乎舞雩于(介)与,和 例:异乎三子者之撰句末语气词 例: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例:无乃后乎五、与yǔ 赞同,赞许(动) 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yǔ 结交,亲附(动) 例:失其所与,不知给予,给(动) 例:生三人,公与之母和,同(介) 例:秦伯说,与郑人盟yú 句末语气词 例:唯求则非邦也与六、如如果,假如(连) 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至于,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或,或者(连)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象,如同(动) 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奈,对付,处置(动) 例:求,尔何如七、尔你,你们(代)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例:求,尔何如语气词,形、象声词后表状态 例:子路率尔而对曰例:鼓瑟希,铿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四个人陪坐在老师身边,圣人对他们说:你们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就把我看得了不起,平时总认为我不了解你们,假如我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又将会怎么样?能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听听吗? 子路为人坦率,第一个发言,他说:一个中大型的国家,在几个大国的威摄包围之中,连年征战之后,财政空虚,饥荒频发.就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如果交给我子路去治理,只要三年就能使全国的老百姓勇敢地面对一切,重振家园,而且人人明白做人的方向和规矩.听了子路的话,“夫子哂之”.(哂是微微一笑,含有否定的意味.)子路很有气魄,但圣人只不过哂之.圣人在这里不是否定他说的话,而是认为他的能力还欠火候. 子路说完后,圣人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比较谦虚,他说:方圆六七十里,或更小一点,五六十里的一个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之内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国家经济繁荣,不过象礼乐这些文化的重建工作,还需要高明的君子来解决. 冉求说完,圣人又问公西华.公西华说:老师,我不能说有什么能耐,只不过愿意跟着别人学习.如果国家要开会,大家都很严肃,穿着礼服,我能做个组织策划的辅相就可以了. 点就是曾皙,是曾参的父亲,也是圣人的学生.圣人和其它三位学生谈话时他在一旁弹琴.圣人听完子路他们的话以后,问正在弹琴的曾皙:点,你怎么样,也来说说. 曾皙听到老师问话,慢慢把琴音放缓,最后轻轻一拨,“铿”然一声停止了弹琴,离开坐位,站起来给老师行了个礼,对老师说:我的志向不同于他们三个人.曾皙风度高雅,虽然在弹琴但对他们的对话一句也没有漏掉,可又表现得淡然宁静. 圣人说:意见不同没关系,不过是大家在一起谈谈各人的志向,不会伤害感情的. 曾皙说:我的志向很简单,春天即将过去的时候,春忙也结束了,天气也暖和了,穿着春季的衣服,和五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带着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去游泳,然后在舞雩(祈雨的祭台)上沐浴春风,唱歌,跳舞,尽兴之后大家唱着歌,披着晚霞而归. 圣人听了之后感慨地说:我和你一样,也向往这种悠闲的日子啊! 答复完圣人的问题以后,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走了,曾皙留在最后.因为老师对其它三位同学的话没表示意见,所以留在最后请教老师:他们三个人说的话老师认为怎么样? 圣人说:没什么,只是谈谈各人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对子路的话老师似乎不大认可. 圣人告诉曾皙:治理一个国家要靠文化,要有相当的修养和才干,而子路却把那么大的事看得太简单,大言不惭,毫不谦让.他的理想没有错,但有些自满轻率.冉求讲的不也是*理国的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一个邦国呢?邦国有大小,但治国之道是一样的.同样地,公西华讲的就不是治国的事么?国家召开那么大的会议,与诸候会盟有什么不同?那么大的场面能作一个辅相,他自己说是一件小事,要是这么说,天下还有什么是大事? 子路、冉有、公西华讲的都是各自的理想和抱负.唯有曾皙希望天下有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大家安居乐业,一派祥和,与老师的心思相同.所以圣人说“吾与点也”.。
沂水春风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yǔ)点也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yí) 喟(wuì)然叹曰B、莫(mù)春 三子者之撰(zhuàn)铿(kēng)尔 端章甫(fǔ)C、愿为小相(xiàng) 因之以饥谨(jǐn) 夫子哂(shěn)之 千乘(shèng)之国D、曾皙(xī) 长(zhǎng)乎尔 以俟(sì)君子 鼓瑟(sè)希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鼓瑟希,铿尔 B、非曰能之,愿学焉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3、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 A、因之以饥馑 B、如会同,端章甫C、摄乎大国之间 D、异乎三子者之撰4、选出下列划线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如会同,端章甫 B、风乎舞雩C、冠者五六人 D、足食,足兵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不吾知也 D、加之以师旅6、选出划线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A、如或知尔,则何以(做)哉 因之以饥馑(叠加,增添)B、子路率尔而对曰(飞快地)比及三年(等到),可使有勇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D、舍瑟而作(起身),对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7、选出“以”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A、素以为绚 B、则何以哉C、毋吾以也 D、为国以礼8、选出“与”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吾与点也A、客从外来,与坐谈 B、则与之斗卮酒C、吾与女,弗如也 D、失其所与,不知9、选出“乎”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A、摄乎大国之间 B、浴乎沂C、以吾一日长乎尔 D、风乎舞雩10、选出“如”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如有所立,卓尔11、选出“为”字意义与用法例句加点字完全相同的一项例:为国以礼A、由也为之,比及三年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C、愿为小相焉D、为击破沛公军1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千乘之国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C、①亦各言其志也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D、①居则曰:“不吾知也.”②唯赤则非邦也与13、选出对下列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为国以礼 ②约我以礼 ③其何伤于日月乎 ④子贡贤于仲尼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14、选出文言句式不同的一项( )A、天何言哉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B、异乎三子者之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闵子侍侧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乘桴浮于海15、选出下列对课文解说判断不当的一项 A.本文以“言志”为线索,通过“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三部曲,记录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B.对于子路的“治千乘之国”之雄心壮志,孔子深表赞同,报之以赞赏的一笑,而对于冉有、公西华之志,孔子都没有反应,暗示了他不以为然的态度.C.曾皙之志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游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D.从文中可看出,孔子是一个平易和蔼、思想开明、胸怀开阔、教育有方的师长,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而且彼此之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民主.E.孔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善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述志后,他能将他们的志上升到“礼治”的高度,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胸怀.卷Ⅱ(一)翻译(每题4分,共20分)1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7、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19、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二)课内阅读(每题3分,共9分)“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21、孔子为何要“与点”?22、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他为何“哂”子路?23、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三)课外阅读(共11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2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每个1分,共3分)(1)之: (2)笃:(3)措: 2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6分)(1)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