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7 04: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2:41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好吗?面对这样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亲子教养的前提是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好吗?面对这样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亲子教养的前提是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尤其那些做事刻板、思维僵化、性格执拗的“轴”孩子,更是让父母着急上火——你让着ta吧,自己觉得堵得慌;可你批评,ta更跟你对着干!大人越是指责和训斥,孩子越表现得强势而执拗,让你觉得蛮不讲理……但其实在孩子看来,你的指责才是不讲理!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其实是应变能力差的表现。从心理学的本质上看,这是孩子们在维持自身规则感和仪式感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最早建立起规则和秩序的阶段通常出现在3—4岁。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做事先后次序、物品的摆放顺序等规则较敏感,往往认为这样的顺次不可更改,只有服从某种特定的秩序,才不会受到惩罚。比如书是摆在书架上的,所以放在桌上就是错;杯子应该放在杯架上,和碗放在一起就不对……这些规则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和习惯而存在,但对于幼儿来说,却是认识世界、形成规则感的必经之路,也是“三观”形成的雏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家庭氛围或家庭互动方式等因素的作用,这种对于秩序的刻板模式得到了强化并保留了下来,以至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在早年记忆的作用下,孩子形成了“只有这样才是对的”的认知。虽然在大人看来是一种不变通、僵化的行为模式,但它恰恰是孩子形成安全感和把控感的'内在逻辑,一旦打破或受到挑战,他们就可能变得焦躁不安,甚至质疑周围事物的可靠性。
当然,所谓的“一根筋”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因为换句话说,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一根筋”,就意味着在ta的世界里一定是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率直而真诚的,说出来的就是自己所想的。这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孩子做事坚持而执著、不会使心眼儿,相对单纯,让人安心。只有看到这些,我们才能够和孩子在同一个视角上看问题,靠近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与他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那么如果你家就有一个“宁死不屈”的倔小孩儿,到底该如何沟通,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与周围多姿多彩的世界有那么一丝不和谐呢?
绘本、动画片能“开脑洞”
帮助孩子重新在正确性与合理性之间探索出一种更为柔性的平衡,家长首先应该做到不直接反驳孩子的想法,并试着尊重孩子的这个特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营造氛围,有意识地耐心引导。比如在看动画片、读绘本时聚焦一些片段,让他们慢慢感受到有许多所谓的“规则”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爸爸妈妈可以找一些经典的儿童故事,带着孩子一起展开思考。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例,你就可以反问孩子,“假如你是司马光,你打算怎么救人呢?”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司马光可以叫其他小朋友不要慌,大家一起把缸推倒”、“跑去喊大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对话,帮助孩子打开思路,转变观念。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认死理
还可以在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创造一些情景,使他们注意到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同龄小孩儿之间潜移默化,引发孩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还可以采用暗中观察或旁敲侧击的做法,等他们在事实面前发觉自己是错误的时候,再加以提醒和总结。
当然,不论哪种做法,最重要的是需要让孩子知道,即便尝试有别于以往认知的方式来接受一些不同的状态,自己也不会受到惩罚或者承受一个让自己无法驾驭的结果,同时还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更多鼓励、支持和力量。只有这样,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的理解、陪伴和安慰,孩子才有可能慢慢从原有的思维模式中释放出来,不依靠固守刻板的规则来寻求安全感,才能发展出新的认知模式,与周围的一切融洽相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22:41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好吗?面对这样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亲子教养的前提是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好吗?面对这样的孩子,爸妈该怎么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亲子教养的前提是顺畅的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尤其那些做事刻板、思维僵化、性格执拗的“轴”孩子,更是让父母着急上火——你让着ta吧,自己觉得堵得慌;可你批评,ta更跟你对着干!大人越是指责和训斥,孩子越表现得强势而执拗,让你觉得蛮不讲理……但其实在孩子看来,你的指责才是不讲理!
孩子认死理、“一根筋”其实是应变能力差的表现。从心理学的本质上看,这是孩子们在维持自身规则感和仪式感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最早建立起规则和秩序的阶段通常出现在3—4岁。顾名思义,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做事先后次序、物品的摆放顺序等规则较敏感,往往认为这样的顺次不可更改,只有服从某种特定的秩序,才不会受到惩罚。比如书是摆在书架上的,所以放在桌上就是错;杯子应该放在杯架上,和碗放在一起就不对……这些规则对于成年人来说只是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和习惯而存在,但对于幼儿来说,却是认识世界、形成规则感的必经之路,也是“三观”形成的雏形。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家庭氛围或家庭互动方式等因素的作用,这种对于秩序的刻板模式得到了强化并保留了下来,以至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在早年记忆的作用下,孩子形成了“只有这样才是对的”的认知。虽然在大人看来是一种不变通、僵化的行为模式,但它恰恰是孩子形成安全感和把控感的'内在逻辑,一旦打破或受到挑战,他们就可能变得焦躁不安,甚至质疑周围事物的可靠性。
当然,所谓的“一根筋”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因为换句话说,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一根筋”,就意味着在ta的世界里一定是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率直而真诚的,说出来的就是自己所想的。这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孩子做事坚持而执著、不会使心眼儿,相对单纯,让人安心。只有看到这些,我们才能够和孩子在同一个视角上看问题,靠近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与他们交流和沟通的基础。
那么如果你家就有一个“宁死不屈”的倔小孩儿,到底该如何沟通,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与周围多姿多彩的世界有那么一丝不和谐呢?
绘本、动画片能“开脑洞”
帮助孩子重新在正确性与合理性之间探索出一种更为柔性的平衡,家长首先应该做到不直接反驳孩子的想法,并试着尊重孩子的这个特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营造氛围,有意识地耐心引导。比如在看动画片、读绘本时聚焦一些片段,让他们慢慢感受到有许多所谓的“规则”并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爸爸妈妈可以找一些经典的儿童故事,带着孩子一起展开思考。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例,你就可以反问孩子,“假如你是司马光,你打算怎么救人呢?”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司马光可以叫其他小朋友不要慌,大家一起把缸推倒”、“跑去喊大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对话,帮助孩子打开思路,转变观念。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认死理
还可以在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创造一些情景,使他们注意到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同龄小孩儿之间潜移默化,引发孩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还可以采用暗中观察或旁敲侧击的做法,等他们在事实面前发觉自己是错误的时候,再加以提醒和总结。
当然,不论哪种做法,最重要的是需要让孩子知道,即便尝试有别于以往认知的方式来接受一些不同的状态,自己也不会受到惩罚或者承受一个让自己无法驾驭的结果,同时还能得到来自父母的更多鼓励、支持和力量。只有这样,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的理解、陪伴和安慰,孩子才有可能慢慢从原有的思维模式中释放出来,不依靠固守刻板的规则来寻求安全感,才能发展出新的认知模式,与周围的一切融洽相处。